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皮膚癢、紅疹、水泡是類天皰瘡? 每年新增破百例!抓破皮小心細菌感染
字體
瀏覽人次:34990 返回列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狀況都不好,容易搔癢,一旦表面有傷口就很難癒合。1名70多歲的阿嬤糖友症狀更嚴重,不僅大腿冒出大塊紅疹及水泡,讓她疼痛難耐,甚至遍及全身,接受皮膚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類天皰瘡」,是由某種降血糖藥所致。

 

類天皰瘡為罕見皮膚病 中老年人發生居多

 


林口長庚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說,「類天皰瘡」為罕見皮膚病,當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攻擊,就會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中有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人居多,男女比率差不多。


部分「類天皰瘡」案例與藥物副作用有關,為了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研究,共搜集6,572位病患用藥狀況,進一步分析與此疾病的關連性。

 

使用2款藥風險高 機轉有待深入了解


紀景琪指出,這是國內外首次針對多種藥品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研究,調查發現,使用「保鉀型利尿劑」的病人,發生類天皰瘡風險為是未使用族群的1.75倍;而糖尿病患者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


至於其中作用機轉?紀景琪分析,特定藥物可能藉由結合在皮膚基底膜的蛋白分子,進而改變抗原特性,活化免疫細胞,造成皮膚的破壞與發炎反應,但後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更深入了解其機轉。

 

治療以類固醇藥品為主 抓破水泡恐致感染風險


台灣每年約有108例新診「類天皰瘡」個案,年紀越大風險越高,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偉迪說,目前治療以類固醇藥品為主,另加其它免疫調節劑輔助,如果患者年紀較大,且伴隨其它疾病,1年內死亡率約2至3成。


陳偉迪提醒,如果皮膚出現紅疹和多發性飽滿水泡,即使有搔癢感也必須忍住,避免抓破水泡導致感染。如有常規使用藥品,不可自行擅自停藥,應帶著正在服用的藥物至皮膚科門診,由醫師評估給予治療。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年過40散發濃濃老人味? 洗澡時這2個地方別忘記用力搓
皮膚出現紫斑、瘀青小心體內早已出血! 血液腫瘤科完整說明紫斑症症狀、治療方式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