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為罕見重大疾病,且無法治癒、未來癌變機率高!除了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長期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苦外,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馬文布希(Marvin Bush)等許多名人也深受其擾,故潰瘍性結腸炎也被暱稱為「總統病」。
潰瘍性結腸炎 20、50歲易好發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目前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好發於20歲左右年輕人,以及50至60歲中年人,通常會出現持續腹瀉、嚴重腹痛、解血便和黏液便,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並可能造成腸道出血、腸道穿孔,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等併發症。
症狀類似腸躁症 需透過檢查揪出病灶
張家熙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腸躁症,都可能出現腹痛腹瀉、排便情況與型態改變、糞便帶有黏液或帶血等症狀,常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在鑑別兩項疾病時,需要透過綜合病史、臨床表現、抽血和糞便檢驗、大腸鏡檢查合併組織病理切片方能確診。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減少併發症發生
治療方面,針對輕度患者,會使用抗發炎藥物治療,降低發炎對腸道造成的破壞,而重度患者,則會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若仍然無效,就須透過生物製劑治療,以協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
張家熙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過於刺激、油膩或引起脹氣的食物,多補充鐵質、葉酸改善貧血症狀,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腸黏膜修復,同時切記症狀改善也不可擅自停藥,需長期回診追蹤,才能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
※潰瘍性結腸炎與大腸激躁症比較
| 潰瘍性結腸炎 | 大腸激躁症 |
症狀 | 慢性腹痛、腹瀉、血便、發燒、體重減輕、食慾下降、貧血 | 慢性腹痛、脹氣、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壓力下症狀加劇 |
好發族群 | 20歲左右年輕人、50-60歲中年人,男女皆有 | 各年齡層都有,以女性居多 |
發生原因 | 發生原因不明 | 與緊張、壓力大相關 |
發生位置 | 常發生於直腸、大腸 | 無 |
大腸鏡檢查結果 | 可見腸道發炎甚至潰瘍 | 檢查正常 |
治療方式 | 輕度患者使用抗發炎藥物,重度患者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若均無效,則以生物製劑治療 | 用解攣劑緩解腹瀉,或軟便劑減輕便秘 |
資料來源:亞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
延伸閱讀:
·緊張、壓力大...腹痛狂拉? 醫列「腸躁症3大地雷食物」:超多人的最愛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