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但往往一個小跌倒就造成骨折,尤其是脊椎、髖關節、橈骨與肱骨最常見,嚴重甚至會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提醒,10月2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國際骨質疏鬆日」,希望喚起民眾對這項「沉默卻危險」的疾病重視。
陳昱彰指出,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常見的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50歲以上族群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屬於高風險群,尤其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快,更應提高警覺。
如何診斷骨質疏鬆?
「我們的骨頭就像存摺,有進有出。」他比喻說,骨頭會不斷經歷「骨質重塑」過程,年紀越大,骨質流失越多。如果平時沒有好好“存骨本”,等到發現骨折時,往往為時已晚。
臨床上可透過脊椎X光攝影、超音波骨密儀(QUS)及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
👉T值小於 -2.5 為「骨質疏鬆」,介於 -1.0 至 -2.5 則屬於「骨質缺乏」。
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高6成
陳昱彰提醒,無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都比一般人高約六成,其中以「髖關節骨折」最常見。這是因為糖尿病會影響骨質生成與骨骼代謝,使骨頭結構更脆弱。
預防重於治療,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想要遠離骨質疏鬆,關鍵在於「早預防、早檢查」。
醫師建議:
*攝取足夠鈣質(每日1000~1200 mg)與維生素D3(800~1000 IU)
*鈣質食物:奶類、乳酪、芝麻、堅果、深綠色蔬菜
*維生素D3來源:動物肝臟、蛋黃、多油脂魚類
*若已骨鬆或骨折,可將維生素D3攝取量提高至2000 IU
*規律運動:跑步、跳繩、重量訓練都有助於增加骨密度
*定期骨密檢測:高風險族群應每1至2年檢查一次
藥物治療新方向
目前骨鬆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類:
1.抑制骨質流失:雙磷酸鹽類藥物、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Denosumab)
2.促進骨質生成:副甲狀腺素衍生物(Teriparatide,每日施打)
3.新型雙向調節療法:抑制sclerostin單株抗體(Romosozumab),每月施打一回、療程約一年,臨床上可顯著改善骨密度。
醫師呼籲:健康要提早投資
陳昱彰強調:「骨質疏鬆症不會痛、不會癢,卻可能在跌倒一瞬間奪走生活品質。」
他呼籲民眾從日常飲食、運動與定期檢測做起,把骨骼健康視為長期投資,「預防勝於治療,唯有提早行動,才能遠離骨折與臥床風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起司補鈣? 醫示警「3種吃法」反變骨鬆幫兇:還很傷腎
·每天1杯咖啡和茶,反而顧骨本、防骨鬆! 專家:但超過O杯效果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