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熱情與工作結合不但幸福,而且可以擁有一片寬廣的天空,陳啟仁只要一聊到放射醫學的未來,他的語氣之中總是充滿了期待。
文、攝影/夏金剛
如果您的寶貝小孩,老喜歡把玩具拆解成一塊一塊的,您先別責罵他,說不定,他可是未來的世界名醫喔!
雙和醫院副院長陳啟仁,「平山病」的世界權威醫師,正是這樣的孩子。從小,他就好奇著各種事物是如何組成、又是怎麼運轉的,不論玩具或鐘錶,吸引他的通常不是表面的功能,而是內在的機理。他喜好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索事物的內在,因此,好好一樣東西交到他的手上,最後總難逃離七零八落的命運,陳啟仁在逐步拆解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在回頭組裝的過程中,則得到了成就感。
人體,無疑是最複雜難解的機器,我們不難理解,解剖學會成為陳啟仁就讀醫學院時最鍾情的一科,而人體中的神經系統更是一個謎樣的存在。在醫院見習的時候,神經內科讓他印象深刻,醫師只要在人體上敲敲打打,然後再根據神經學綜合檢查,就可以說出一番道理,並推斷出病人得了什麼病,而這推斷的結果往往和電腦斷層掃描出來的結果相去不遠。記得有一次,老師對一個病人做完神經學檢查後,推斷病灶在腰椎第三節神經,後來一做電腦斷層果然發現是第三節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準得像算命一樣,讓陳啟仁嘆為觀止。
此外,外科的診斷都比較直接,而神經學則必須通盤考量運動神經、感覺神經、自主神經等系統,因此,除了深廣的學問是必備的,推理性的頭腦更是不可或缺,要推敲出病灶屬於哪一個神經的路徑,一定要經過思考,經驗多了,判斷自然就快。因此,帶著一份崇敬佩服的心情,加上喜歡推理性思考,陳啟仁走入了神經內科的領域。
為影像醫學所震撼
神經內科需要很多腦部影像,在陳啟仁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國外發明出磁振造影的技術。他記得第一次看見磁振造影圖片時大為震撼,因為影像竟然跟實際解剖一模一樣,而且還是活體解剖。在長庚醫院實習時,台大醫學院的教授會定期來幫神經科和放射科的醫師上課,於是他跑去旁聽,沒想到愈聽愈是興奮,他覺得神經放射會是自己的熱情所在。同時,他也看見了磁振造影在醫學科技的未來性,於是,他向那位教學的台大主任提出申請,在民國
台大放射科的訓練很好,住院醫師每天開晨會時,主治醫師就會丟一張片子出來,請住院醫師上台分析。陳啟仁回憶道,我們看一張片子必須猜測有哪些可能性,因為不知道病理是什麼,所以,要根據影像上的蛛絲馬跡去查有什麼跡象,去推測出最有可能的,然後列出一張清單做鑑別診斷。由於每個上台的人都必須撐10分鐘,所以要想盡辦法推斷。其實每個資深醫師都是這樣被磨上來的,所以就訓練出一套制式思考邏輯,雖然不見得每次都猜對,但因為邏輯合理,100次可能會猜對90次,但如果不遵循邏輯規律,憑直覺跳躍思考,只會偶爾猜對。
身負各科醫師的諮詢顧問
由於現代醫療科技發達,影像不論在解析度、立體化,甚至是取得上都太方便了,因此,臨床醫師對於放射科愈來愈倚重,醫師會希望影像能夠提供病理資訊,甚至可以提供治療疾病的方向等。臨床醫師的要求愈高,放射科就會希望自己看的片子更多、判讀得更準確,最好是連病理都得看出來。
如果臨床醫師是第一線的前鋒,那放射科就是他們的諮詢顧問,臨床醫師會提出影像檢查的需求,好更妥貼的處理病人。而放射科這端,就會根據現有技術所能提供的支援做報告,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疑難雜症。
既然身負臨床醫師的諮詢顧問,放射科醫師要懂的東西非常多,因此,他們的考驗就在於知識一定要跟臨床醫師並駕齊驅,而在影像判讀上,絕對要超越這他們才能獲得信賴。尤其是有些臨床醫師也看很多影像,加上有許多案例來印證,本來就很厲害。為了配合臨床,且放射科醫師個人時間是有限的,無法樣樣精通,所以放射科醫師現在也開始走次專科。陳啟仁所走的神經放射次專科,就結合他在神經內科與放射科的訓練與經驗,因為每天都在看頭部的影像,加上念的東西比較多,自然比較專業。
既然是醫師的好幫手,放射科的地位也就跟著水漲船高,像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中心,查房前會先來放射科跟主治醫師討論片子,才去看病人。實在是因為影像太方便,可以看到許多醫師們在外敲敲打打所看不見的東西,而且醫病關係日益緊張,現在的病人動輒要求證據、圖像。
直接接觸病人介入治療
從法律的角度上來看,放射科更是醫師倚重的原因之一。因為,影像形同有力的證據,譬如有個病人頭部創傷來到急診,醫師覺得他好好的就讓他出院,但一個小時後他再回來,腦出血了,病人便可能控告院方醫療不當。如果診斷時有斷層掃描證明之前確實沒有出血的紀錄,就可撇清醫師的責任,若沒有檢查,法律責任難以釐清。
陳啟仁說,20多年前,放射科只能做診斷,可是現在儀器和器材的進步,讓我們不再僅限於服務臨床醫師,而是直接接觸病人介入治療。現在的狀況是放射科做完影像之後,跟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討論用哪種治療方法對病人最好,若要開刀的部位很深,週圍又都是神經,打開容易造成破壞,那就由放射科從血管執行。手術之前需要跟病人解釋手術怎麼執行,並獲得對方同意,執行當天,有麻醉科醫師幫忙,等於有自己專屬的開刀房,術後進加護病房,還要進行神經學檢查,這樣等於是完整的第一線服務了。
像是在雙和醫院的血管導管治療中心裡,就是綜合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和放射科三科一起討論一起做。如果深入,就由放射科經由血管的路去做,如果表淺,就由外科開刀執行。
樂在工作,成就滿滿
在第一線是否壓力更大呢?陳啟仁表示有利有弊,過去他只需要單純的判讀影像,提出報告。他笑說片子又不會跟你抱怨,但現在開始看門診,看一個病人要投入很多心力,不只鑽研病情,還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家庭、經濟、習慣等諸多因素。病人的感激固然帶來成就感,但病人愈多,相對時間就愈少,服務品質也受影響,但是陳啟仁對於在第一線還是抱持正面的態度,因為全程參與,對於醫療過程的了解與對病人的幫助更為全面。
陳啟仁雖然一開始沒有選外科,但慢慢發現自己有外科的傾向,喜歡比較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在手術室裡壓力很大,一定要練就從容冷靜的功夫。事實上,他也樂在工作,他曾經有個手術從中午12點做到半夜2點,但手術結束後,他只有滿心的成就感,覺得自己做得很好,早已忘卻身體的疲勞,正如小時候在細心比對零件後,重新將玩具組回的心情。
對放射醫學充滿期待
陳啟仁對於自己的工作始終抱持一份感恩,見多了生老病死,更讓他體會到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這些年他經常在思考,如果不要走到生病那一步,會不會更好?他從眾多病人的身上領悟到現代醫療不是十全十美,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保養自己,年紀大了更需要保養,高血壓、糖尿病跟有沒有保養差很多。所以3年前,陳啟仁開始調整飲食,實行所謂的食補養生,他很開心的說,吃對了食物,精氣神真的很旺盛,同時,也開始養成每天跑步5000公尺的習慣,他說,這對於減壓非常有效。
在現代這個痛苦指數居高不下的社會中,陳啟仁是一個很好的快樂典範,他讓我知道,將熱情與工作結合不但幸福,而且可以擁有一片寬廣的天空。且只要一聊到放射醫學的未來,他的語氣就充滿期待,雖然我沒有看過陳啟仁小時候,但我相信他的熱情從來沒有變過。
陳啟仁 小檔案
【現任】:雙和醫院副院長暨影像醫學部部主任
【專長】:醫學影像診斷學(一般X光檢查、特殊X光檢查、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放射線介入治療學(介入性神經影像學)、神經影像診斷學
【獲獎】:新北市第一屆醫療公益獎「醫療貢獻獎」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