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自己吃錯了 別冤枉蛋白質
字體
瀏覽人次:34334 返回列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399期)
 

NG1/過量攝取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說,每人每天以每公斤體重0.81公克的蛋白質攝取為原則,舉例來說,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攝取蛋白質的克數就大致介於4860

公克,換算下來,一天蛋白質的攝取量大約為67份就足夠了。不過,因為現代人多半喜歡吃肉類,基本上一天的蛋白質攝取量都過度了。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巧明說,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意味著身體的含氮廢棄物增加,如此,便會增加腎臟與肝臟的負擔,若飲食又高油、高鹽,長期下來,很容易造成腎臟病變,甚至面臨洗腎的危險。

 

NG 2/高溫烹煮

陳巧明表示,蛋白質食物,如雞、鴨、牛、羊、魚等肉類,經過高溫烹調之後,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簡稱PAHPAHs),舉凡燒烤、油炸,甚至是煙燻的魚肉,都會引起致癌物質PAH,而這個PAH就是肉類在高溫烹調過程中,脂肪變性的產物。

 

尤其是大家最愛的烤肉,當燒烤的溫度一高,肉類的油脂滴在炭火上,致癌物質PAH立即被釋放出來。研究發現,吸入PAH時會造成鼻咽癌或肺癌;也有研究證實,在烤肉時吸進去的PAH濃度,相當於一次抽了600根菸那麼濃,而油滴也會附著在烤肉架的肉上面,吃下肚後,很容易造成腸胃道的癌症。

 

NG 3/常吃加工肉品

某種程度來講,有些食品添加物是必要之惡,比如加工肉品中的香腸、火腿、臘肉、培根等,都會添加亞硝酸鹽,來增加食物的風味,達到防腐、改變色澤等優點,不過,當加進亞硝酸鹽的肉類,透過高溫烹煮之後,卻成了一級致癌物「亞硝酸胺」。

 

陳巧明解釋,因為肉類是由蛋白質所組成的,而蛋白質的最小單位就是胺基酸,當加入肉類的亞硝酸鹽,遇到肉的胺基酸時,經過高溫烹煮後,就變性成了致癌物亞硝酸胺,研究證實,亞硝酸胺與胃癌食道癌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

 

涂蒂雅進一步說,像食物中含胺比較高的干貝或是秋刀魚,如果與加工食品一起吃,就很容易生成亞硝酸胺。建議蛋白質的選擇,應以天然的肉類、蛋類、奶類或大豆製品為佳,避免吃加工肉品,才是最上策。

 

NG 4/集中某一餐攝取

涂蒂雅就說,臨床上,曾有病患在一餐中集中攝取一日所需求的蛋白質,這樣的後果,除了徒增腎臟的負擔之外,蛋白質使用的效率也很差。

 

涂蒂雅解釋,因為在食用蛋白質、消化蛋白質之後,目的是希望蛋白質能充分被運用,它在生理上有個合理的範圍,濃度落在某個區塊,合成的效率比較好,如果一次吃太多,反而超出最佳合成的比例,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倘若能分散在三餐攝取,合成的效率會比較好。

 

此外,研究也發現,除了三餐平均分配吃蛋白質外,其實將蛋白質集中在早餐與午餐中,晚餐則避免吃蛋白質,蛋白質合成效率也很不錯,比較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因為白天的活動比較大,代謝能力也比較好,這時吃蛋白質身體比較有能量代謝出廢棄物,到了晚上,因為睡眠時間沒有活動了,含氮廢棄物就容易累積在腎臟內。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