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正確姿勢,讓腦袋氧充足
字體
發佈日期:2017/08/28
瀏覽人次:33284 返回列表


腦袋只要缺氧
3分鐘,就會失去意識,甚至留下無可彌補的傷害。但如果一個人姿勢不好,可能會因為胸室狹窄,而無法吸入足夠的氧氣。

 

文/鍾碧芳

 

人類是靠著血液將養分輸送到全身所有器官,乃至組織的末梢,甚至是每個細胞。一旦血液傳送不過來,任何組織、細胞都會壞死,尤其對於大腦來說,只要輕微的血液供應不足,更是立刻不堪負荷。

 

如果大腦的能量不足,首先放棄的就是記憶力、意志力,以及其他認知功能,長期下來,痴呆就會一步步的進逼;相反地,如果血液循環充足,包括腦之外的所有器官,也就不會衰退,就能活得健康且長壽。

 

姿勢不良,腦袋易缺氧

一般來說,大腦灰質的血流量,會從30歲起開始減少,到了80

歲左右就會減少到原來的60%。所謂的灰質,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組織中,神經元具有細胞體的部分,相對於不具細胞體,只有神經軸突的部分,就是所謂的白質。如果不提早保養,不用等到80歲,就會逐漸變成血液循環不良的腦,失智症的機率也會漸增。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松原英多在其著作《40歲起,預防痴呆要趁早》一書中指出,想要打造氧氣充足的腦,就必須注重腦部的血液循環,尤其姿勢的好壞,可能影響胸腔無法吸入足夠的氧氣,若長期下來,就可能容易變得痴呆。

 

現代人普遍有姿勢不良的毛病,不是彎腰駝背,就是坐沒坐相、站沒站姿,「如果背拱得就像龜殼一般圓的話,胸室就會被擠壓,能吸入的氧氣也會跟著減少,如此一來,就不能提供腦部充足的氧氣,也就變得容易痴呆。」松原英多指出。

 

保持良好的姿勢,會讓大量的血液集中至下半身,當我們行走時,邁出步伐後,原本集中在下半身的血流量就會回流到心臟,並藉著心臟幫浦的運作,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當然包括腦部。

 

不良的姿勢,同時也會勉強身體其他部位承受過多的負擔,這樣下來,就會造成血流不順暢,進而阻礙全身的血液循環,阻礙到最後,就容易使得腦循環量減少,陷入缺氧狀態。

 

腹式呼吸,增加氧氣吸入量

除了姿勢正確外,每天進行深呼吸,也能增加氧氣的吸入量。其實,無論是西方醫學或傳統中醫,都有強調以呼吸養生的說法。包括我們常聽到的,經由鼻吸氣、口吐氣的瑜伽術,或者是中國氣功所謂的「吐納法」,讓呼吸達到緩、長、均、深,將氣送到丹田等。

 

至於深呼吸的方式,則可以從吸氣開始,重點在於藉由反覆的深呼吸,吸入大量的空氣,讓體內充分得到氧氣。不過,東元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凃富籌提醒,反覆深呼吸雖可增加氧氣的交換,但過猶不及都不行,因為當反覆深呼吸時,也有可能造成過度呼吸,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對健康不利。

 

凃富籌推薦臨床上經常指導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患者所進行的呼吸方法,能把氣吐得乾淨,也能增加體內氣體的交換效率。方法為:圓唇吐氣(噘嘴吐氣法)吐氣時將舌頭捲起、接著慢慢噘嘴吐氣。另外,也可以運用腹式呼吸法讓更多的氧氣進入下肺部,以增加肺功能。

 

一般人正常呼吸是用胸部呼吸法,通常只限於上胸部擴張,腹部以下幾乎不會動,但使用腹部呼吸時,能帶動橫膈膜往下壓,使腹部器官也能跟著因為呼吸而出現節奏性刺激,讓肺部能完全被利用,做到完整的氣體交換。如此一來,也能促進腦細胞的活化。

 

無論如何,好的呼吸指的是在有意識下進行的「緩慢的」、「深深的」呼吸,為了要發揮呼吸器官的能量,應該要採行有意識地加深呼吸,避免快而淺的呼吸。

常大笑,提高免疫力

 

「笑」可以提高免疫力,且蘊藏著一股釋放壓力的力量,多笑,更能降低因為壓力所導致的情緒緊張,創造健康身心狀態。

 

人的自主神經,原本就偏向於交感神經,輕微的緊張狀態,是最為理想的平衡。當交感神經的運作略勝一籌時,就會精神煥發、幹勁十足,這時,內心的不安與恐懼也會變淡。

 

反之,當充滿壓力時,不安與恐懼就會在內心急速升高,交感神經也會變得過度興奮,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血管就會縮小,就可能造成全身性的缺氧。因此,如果能在平日時,把情緒維持在正向的喜樂思緒,就能將交感神經維持在好的一方,讓具有壓力、緊張的負面情緒,一掃而空。

 

有價值的笑,必須發自心底。但要如何才能從心底深處帶著笑?靠的就是感恩的心。只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心懷感激的說聲謝謝,就能平和的紓緩哀怒的情緒,自然而然也能帶著笑意了。

 

人從30歲開始,腦細胞就已經開始衰退,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情緒、睡眠,或三高不穩定形成的慢性病等問題,都容易影響腦力;而腦部運作依賴循環系統,因此,選擇對心血管最有利的生活方式,才是保護腦力免於傷害的根本。

 

能吸入大量氧氣的姿勢

提到建立良好的姿勢,不外乎是:「抬頭挺胸、縮下巴、背打直」,但這樣的姿勢不容易持久,而且越是勉強,就越做不到。其實,只要簡單從自然站立開始,再將重心分布到腳尖,慢慢學習正確姿勢,就能調整成好的姿勢。

 

只要這麼做,相當簡單又容易進行:

首先,自然站著,把重心稍稍分布在腳尖,但卻不是讓整個腳跟都浮起來,腳跟要貼地。如果是男性,可以試想自己正準備要伸手拿架子高處東西的姿勢;女性則可回想自己穿高跟鞋的姿勢。將重心分布到腳尖後,在自然地伸展腰部,使S型的脊椎骨,完全位在骨盆上方即可。

 

檢測自己是否姿勢正確的方式,可以從鞋底磨損的位置來觀察,一般來說,正常的鞋底磨損應該有3處:包括腳跟外側、足小趾週圍部分(腳底外側),以及足大趾的部分。如果這3處都有出現正確磨損,就表示這個人的走路姿勢正確。

 

如果走路時,稍稍駝了背,那麼重心就會往前移動,重量就會集中在鞋底中央偏前的部位,鞋底該處就會出現明顯的磨損;倘若是嚴重的彎腰駝背,重心會落在腳跟,因此,腳跟後半的中央部位,就會出現磨損。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8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