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允琳
傳統去除血管栓塞,多使用溶血栓藥物或以手術清除,但溶血栓藥物不適用於剛做完手術的病患,且當病患狀況緊急時,常緩不濟急;至於手術清除,則易造成血栓四散及血管的傷害。台北榮總新引進「物理性血栓抽吸術」,即將導管深入栓塞的血管,透過抽吸管將溶血藥物及水注入把血栓打碎,再將破碎的血栓以抽吸管吸回導管內帶出體外,剛發生不久的血栓清除率可達9成,安全又有效率。
台北榮總日前利用物理性血栓抽吸術救了一名老太太。台北榮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喬博表示,這名老太太已經高齡80歲,本身患有慢性瓣膜性心臟病合併心房纖維顫動,及肝硬化併發肝腫瘤等疾病,某日下午老太太感覺腹部疼痛且合併有血便的情形,立即被送往新竹某醫院急診,腹部斷層掃描診斷確認是「上腸繫膜動脈栓塞合併缺血性腸炎」,也就是俗稱的「腸中風」,由於狀況嚴重,隨即轉診到北榮。經消化外科醫師診斷後認為,如果切除因栓塞造成壞死的腸子,由於範圍太大,術後將難以存活,而傳統的上腸繫膜動脈外科血栓清除手術效果有限且難預測,加上患者年事已高、手術風險極大,又若單以溶血栓藥物治療亦是緩不濟急,眼看著老太太病情逐漸惡化,經與家屬溝通後,家屬同意選擇物理性血栓抽吸術一搏。
傷口小,安全性高
物理性血栓抽吸術主要利用白努力定律,使得血管腔內產生一強力負壓,經局部水注破壞血栓結構後,接著四散的血栓碎片,會連同水流順著負壓方向吸入導管內,血栓碎片較不會漂至遠處造成傷害。老太太整個血栓抽吸手術的進行,先自其腹股溝處動脈血管,置入如鉛筆心般粗細的抽吸管,然後在X光影像的全程導引下,深入老太太血栓位置,再透過抽吸管將溶血藥物噴灑於血栓處,再用強力水注將血栓打碎,之後再將碎裂的血塊吸入導管內帶出患者體外。
許喬博指出,老太太在進行物理性血栓抽吸術後,又接受腹部小傷口探查手術,經觀察發現老太太小腸血流供應雖然仍不足,但並無明顯壞死,再經過一週的禁食及輔以全靜脈營養支持,已經逐漸進步到可以吃流質、半流質及稀飯等食物,血便的情形也恢復正常,腹部也不再疼痛,順利於2週後出院,日前老太太回診追蹤,恢復狀況良好。
下肢深層靜脈栓塞也適合
除了「腸中風」之外,物理性血栓抽吸術亦可用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血栓移除。許喬博表示,對於下肢的深層靜脈血栓,除了溶血栓藥物或抗凝劑等內科治療之外,外科亦多以Fogarty氣球導管掏除血栓。但通常無法妥善解決問題,因為進入血管內盲目地掏除血栓,很容易造成血栓四散,也會導致更遠處的器官遭受到嚴重的栓塞,最危險的就是血栓漂到肺部,造成急性肺栓塞。
另外,也會因為氣球導管直接回拉,造成靜脈血管瓣膜的傷害,導致日後靜脈逆流的問題。因此,對於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的病患,醫師往往都是消極的使用藥物來治療,但是效果並不好,常常造成血栓硬化或慢性反覆發作等,永久不可逆的傷害。
一名70歲的老先生,進行腹部手術出院一週後,即發現右下肢有腫脹的情況,回診經由超音波檢查診斷確定是右髂靜脈深層血栓,由於術後3個月內使用強效的血栓溶血劑,會造成傷口組織的大出血。然而血栓及下肢腫脹的問題又迫在眉捷必須處理,北榮於是為老先生進行物理性血栓抽吸術清除下肢靜脈血栓,經過治療後,老先生右腳水腫在一週內已經慢慢復原,現在雙腳已能活動自如,無腫脹的問題。
健保沒有給付,自費約10萬元
物理性血栓抽吸術為血管栓塞治療的新選擇,手術時間約1∼2個小時,其在國外運用於臨床達5年以上,除了腸中風及下肢深層的靜脈栓塞之外,國外亦已應用於搶救腦中風、心血管阻塞的患者,避免患者因為血栓缺氧過久導致殘障、死亡。
但目前物理性血栓抽吸術健保尚未給予給付,一次治療耗材約要自費10萬元。要提醒的是,如果是深層靜脈血栓存在超過2週以上,清除效果便不好,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若是動脈栓塞更是與時間賽跑,愈晚處理,後遺症及死亡的風險也就愈高,因此,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早就醫。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