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多歲女性因血壓偏高前往診所就醫,初次測得血壓為170/100 mmHg,休息5分鐘後再量反而升至176/105 mmHg,3分鐘後更高達180/108 mmHg。她自述幾個月前曾因血壓偏高服用兩種降壓藥,但因常感頭暈無力、在家量測又偏低(約106/62 mmHg),便認為自己是「白袍高血壓」而自行停藥。
近期在家測得血壓再度偏高(約162–165/96–100 mmHg)後就醫,沒想到在診間血壓再度飆升。經病史、理學檢查、心電圖與血液檢查評估後,醫師判定她平時即屬高血壓,僅在就醫時因緊張造成血壓更高。於是改給單一降壓藥治療,後續追蹤發現,她在醫院血壓約148/95 mmHg、在家約128/80 mmHg,頭暈無力的情況明顯改善。
什麼是「白袍高血壓」?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醫師指出,所謂「白袍高血壓」(White Coat Hypertension),指的是在家量測血壓正常,但在醫療院所測量時血壓明顯偏高(收縮壓超過140 mmHg或舒張壓超過90 mmHg),甚至出現「越量越高」的現象。
這主要是因為人在醫療環境下面對醫護人員時,自律神經緊張、體內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加,導致血壓上升。若患者本身有焦慮或恐慌傾向,即使在家量測,也可能因緊張而血壓飆升。
何一成提醒,若想得到較準確的血壓值,到醫療院所後不要立刻測量,應先坐著休息10至15分鐘,等情緒放鬆後再量,同時多測幾次提供醫師參考,避免因一時緊張誤判。
白袍高血壓不能掉以輕心
研究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高血壓者屬於白袍高血壓,其中約三分之一在2至3年後會演變為真正的高血壓,進而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若缺乏居家血壓紀錄,醫師可能因診間血壓過高而開立過多藥物,導致血壓過低,引發頭暈、無力、甚至跌倒等副作用。
因此,白袍高血壓患者也應持續監測血壓變化,並提供居家測量數據給醫師參考,以判斷是否需藥物治療。
持續監測、放鬆心情是關鍵
高血壓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僅有頭暈、頭痛或心悸等輕微不適,容易被忽略。何一成醫師提醒,年長者、有家族史、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抽菸喝酒或飲食重口味者,皆屬高風險族群。若醫師建議用藥,應記錄各種情境下的血壓變化,並留意副作用,隨時回診調整藥量,讓血壓穩定維持在合適範圍。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少鹽血壓還是高?營養師大推「5種降壓食物」超有感 這1水果必吃
·乖乖吃藥血壓還飆?營養師揭「錯誤飲食習慣」 1杯咖啡可能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