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 陳惠娟(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小芳今年剛升大學,平常很喜歡和朋友出去走走。可是進入十月後,她發現自己越來越懶得出門,常常一下課就直接窩在宿舍。天黑之後特別容易覺得疲倦,心情也比夏天時更低落。原本有興趣的社團活動,也都提不起勁參加,「是不是我太懶惰了?」小芳這樣懷疑自己。其實,這並不是單純的懶散,而是許多人在秋冬季節會遇到的心理狀態。
為什麼秋冬季節容易影響心理狀態?
進入秋冬後,日照時間縮短,大腦中負責調節情緒以及日夜節律的生理時鐘受到影響。當陽光減少時,體內血清素的分泌量會下降,而褪黑激素則增加,讓人更容易感到疲倦與憂鬱。此外,天氣變冷使人出門意願降低,社交與活動減少,孤單與焦慮的感覺也更容易出現。
除了生理因素外,秋冬往往也是壓力累積的季節。年底前的績效考核、報告結案、假期安排與家庭聚會,常讓人覺得責任繁重且喘不過氣。有些人會以為這只是「懶散」或「沒動力」,但其實背後往往是壓力與情緒交織的結果。當焦慮無法適當排解時,可能會轉化成身體症狀,如頭痛、失眠、胃口改變或慢性疲倦,形成惡性循環。
秋冬常見的心理困擾
- 季節性情感疾患
- 一般性的情緒低落與焦慮
- 並非達到臨床診斷標準,但仍可能出現注意力下降、效率變差、心情煩躁等。
- 睡眠障礙
- 可能表現為「越睡越累」、「晚上難以入睡」或「清晨早醒」。
-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壓力
- 秋冬是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惡化高峰,患者容易因擔心病情而產生焦慮或憂鬱感。
自我照顧建議:想在秋冬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最重要的是「維持規律」。
1. 光照與作息調整
- 日光照射:每天至少20–30分鐘戶外活動。
- 固定作息:盡量每天同一時間起床與就寢,避免長時間午睡。
2. 規律運動
- 運動能促進血清素與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緒與專注力。
- 建議:快走、慢跑、瑜伽、居家伸展,每週 150 分鐘中等強度即可。
3. 心理調適
- 情緒日記:每天花5分鐘寫下心情,幫助覺察與自我調整。
- 放鬆技巧:深呼吸、正念冥想、溫和瑜伽,降低身心緊繃。
- 社交支持:主動與朋友或家人保持聯繫,即使是線上聊天也有幫助。
4. 環境布置
- 保持居家環境明亮,白天拉開窗簾,晚間使用暖光燈。
- 增加生活中的小確幸,例如播放喜歡的音樂、布置舒適角落。
什麼時候該尋求專業協助?
若你發現情緒低落、疲倦或睡眠困擾持續超過兩週,甚至影響到工作與人際關係,超過日常適應範圍,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臨床心理師可協助釐清壓力來源,並教導具體的情緒調節與思考調整技巧;精神科醫師則可視情況搭配藥物治療,幫助身體恢復平衡。
秋冬季節轉換,不只要注意保暖與預防感冒,也要留心自己的心理狀態。適度曬太陽、規律運動、心理調適,就是最佳的自我照顧策略。
記住: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提早因應,就能讓秋冬過得更溫暖自在。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老年人多重用藥易跌倒!藥師示警「這6種藥物」最危險 服藥後這樣做最安全
·專家示警「這些食物」會干擾藥效,千萬別一起吃! 起司、全麥麵包都上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