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腸炎雖然很常見,但初期發作時出現的腹痛,卻讓很多人誤以為是單純肚子痛而易混淆,甚至延誤就醫。
盲腸炎經常突然發生,還會出現劇烈疼痛,引發的原因包括盲腸腫脹及阻塞等,以盲腸阻塞來說,糞石阻塞是最主要的因素,細菌感染等也可能會引起盲腸炎。一般急性盲腸炎比慢性的來的快速且嚴重。當右下腹疼痛發生時,最好趕緊就醫,進一步確診是否罹患了盲腸炎。
盲腸炎症狀:噁心、嘔吐、右下腹痛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闌尾約5~10公分,突出在盲腸的後內方,位於右下腹,是急診中較常見的外科疾病。根據概估統計,一個人一生約有10%的機率恐發生盲腸炎,好發於10多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年紀較大的人也可能得盲腸炎。
不過,引發盲腸炎的原因並不明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通常是因闌尾管腔阻塞,例如糞石、食物殘渣、膽石等,導致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就會在管腔內孳生,最後引發闌尾紅腫,甚至破裂、化膿。
以年紀大的人來說,較常見的就是遭糞石塞住;而較年輕的盲腸炎最常見是盲腸旁邊的淋巴腺腫壓到闌尾,因為靠近盲腸附近有很多淋巴組織,一旦遭外界細菌等感染,免疫力低、淋巴腺腫,就會堵住盲腸出口,引起急性盲腸炎。
初期盲腸炎會因為發炎細胞,經過迷走神經傳導到腦部,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右下腹疼痛前的
盲腸炎疼痛最常與尿管結石混淆,不過,最大的差別是,尿管結石引發的疼痛是突發性,且不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
盲腸炎鑑別診斷不易
盲腸炎症狀較複雜,容易與尿路結石、大腸憩室發炎等混淆,當人感到腹痛、不舒服時,不一定能精確指出哪裡痛,因此,要自行判斷並不容易。盲腸炎疼痛會從肚臍週圍痛到右下腹;尿路結石(腎結石)如果石頭卡到輸尿管,左右兩側腰後側會感到激烈疼痛,一旦石頭卡到右邊輸尿管,右側疼痛,就容易混淆;大腸憩室發炎若是糞便卡在右下腹大腸憩室中,也會引起右腹疼痛,造成診斷上困難。
王輝明說,當收治劇烈腹痛的患者時,會先壓患者的右下腹,確認是否有壓痛感,並詳細問診在右下腹痛前4~6小時,是否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不舒服症狀,若有上述狀況,盲腸炎的機率很高;如仍無法判斷,會請患者側身躺、抬腳等不同姿勢,測試是否壓到盲腸發炎處而疼痛。此外,盲腸炎發作後,會逐漸不再排便,因此,變化非常快速且多樣性。
值得注意的是,盲腸炎也會出現發燒症狀,但有的老人家因身體其他病痛而服用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好,有時身體發炎時,出現發燒症狀較為不明顯,因此,要特別小心。
為了更精確診斷,還必須抽血驗白血球以及照超音波,或驗尿判斷是否有出現腎結石的血尿,必要時還可透過電腦斷層診斷。美國1970年代曾統計過,如果只以觸診、問診來診斷闌尾炎,開刀的正確率約僅70~80%,也就是其他患者可能並非盲腸炎,不過,現今醫療儀器進步,盲腸炎診斷正確率已高達90%。
確診後開刀 避免後遺症
當患者感到腹痛時,有時會直接到急診或腸胃科、內科就醫,台中榮總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俊穎指出,如果初步檢查認為是盲腸炎,就會趕緊將患者轉到一般外科,只要確認是盲腸炎或機率很高,通常會建議一定要開刀,避免引發後遺症。
一般來說,盲腸炎若未在24~48小時內開刀切除,很可能因化膿、破裂,導致腹膜感染、甚至死亡。當確診盲腸炎時,會先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並評估手術可行性,若發現腹膜已感染、患者狀況不穩定,則必須繼續打抗生素穩定後,再評估開刀,若患者適合開刀則配合醫師安排進行。
因醫療科技進步,現今開盲腸炎多數是採行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大約住院2~3天就能出院,但仍需給予口服抗生素服用,視病患本身發炎情況不同,會開給7~10天的口服抗生素,患者一定要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術後要多注意傷口有沒有感染症狀,如果出現紅腫、出血、劇烈疼痛、分泌物變多變稠、持續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改善。
術後防感染 3個月復原
通常皮膚開刀的小傷口,若沒有感染等問題,約經過2~3週就能拆線,不過,王輝明提醒患者,皮膚傷口雖癒合,但肌肉可能需要1個半月到3個月時間才能長好,因此,這段時間最好避免提重物,以免傷口又裂開。而術後有任何不舒服或傷口疼痛,也應立即詢問醫師。
手術後應多休息,也不能馬上吃東西,建議排氣後可以先吃點稀飯、湯等流質食物,術後第3天可以吃半流質食物,第6天就可以正常飲食,但有任何異常,還是要諮詢醫師。此外,在醫師建議下,應適當補充白開水,切勿暴飲食。
盲腸開刀恐影響健康?
過去民間曾認為開盲腸後會影響身體健康,其實以醫學角度來說,並沒有這種說法,一旦發現盲腸炎應趕緊安排開刀,以免越來越嚴重。早期醫學認為,盲腸是一種人類演化過程中退化遺留的組織,有些人更誤認為,既然發炎會引發嚴重後遺症,乾脆先切掉。
吳俊穎說,近3年來很多關於盲腸炎的研究認為,盲腸對腸胃道細菌相的分布扮演了某種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對腸胃道細菌種類與分布,具某種角色,但仍需未來更多研究佐證。
因盲腸炎鑑別診斷較困難,過去醫學檢查較不發達時,醫師又擔心患者持續發炎的結果,很可能引因化膿、破裂,嚴重還可能會死亡,因此,過去有的醫師會直接切除盲腸(闌尾),到最後才發現可能白切了。然而隨著醫學進步,這樣的狀況已逐漸減少。
飯後不要跑步? 盲腸炎難預防
在過去,很多老人家會告訴孩子:「吃飽飯後,不要立刻做激烈運動或亂跑亂跳,否則會得盲腸炎。」但現代醫學並沒有證實這類的說法,且盲腸炎確實較難預防,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避免引發嚴重後遺症的最好方法。
雖然盲腸炎沒有較好的預防方法,但吳俊穎認為,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蔬菜、水果、穀類食物、全麥麵包等,可保持排便通暢、有益身體健康,多少對預防盲腸炎有幫助;也可多吃雞肉、魚肉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吃飯時應細嚼慢嚥,以免吃太快、不小心吞進一些細骨頭、小顆的水果種子等較容易形成糞石的物質,避免阻塞闌尾,進而引發盲腸炎;適度的運動不可少,能促進胃腸的蠕動。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