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年輕人最常做的「3個習慣」 醫警告:恐使肌肉流失還變胖
字體
瀏覽人次:10531 返回列表

 

近期國內Covid-19疫情減緩,確實居家防疫政策見效,日前也從3級警戒降低至2級警戒,大多數人也開始慢慢恢復正常生活。但長時間居家,日常移動距離減短,久坐時間拉長,活動量、運動量跟著大幅降低,因外出機會變少,少了太陽日照補充維生素D,使得肌肉、骨骼正在悄悄流失。

 

營養不均、活動少 恐加速肌肉流失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因防疫關係採購不便,飲食上以便利性為優先,可能使得營養攝取不均,這樣的狀況,除了最明顯的肥胖問題,還要小心肌肉流失、加速骨骼退化,更要擔心的是可能會增加未來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

 

 

骨量隨年齡增加遞減 肌少症年輕族群愈來愈常見

 

而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發生將近2萬例,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全世界排名第九,台灣躋身為全世界骨質疏鬆高風險國家之一沈彥君說明,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骼流失速度會加快;年過30歲,肌肉每年會自然流失約0.5%1%,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再加快,每十年減少15%

 

一般來說「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現象,但肌少症已經開始不再是老年人專屬健康問題近年來年輕族群因肥胖率提升、國人平均運動量不足,導致肌肉力量不足支撐及保護骨骼,發生意外跌倒就很容易造成骨折問題。

 

 

身體活動力不足 嚴重恐致死亡

 

除了骨折機率大增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大約21-25乳癌大腸癌27%糖尿病30%的缺血性心臟病,都與身體活動量不足相關;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不適、行動困難,還可能造成長期殘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是死亡。

 

避免肌肉流失 日常生活這要調整

 

雖然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無法避免,但透過適當的治療或預防措施,能夠延緩或改變其造成的健康影響。沈彥君提醒,透過健檢完整瞭解自己的身體組成也相當重要,搭配適當的運動與飲食,在肌少症及骨質嚴重流失前,搶先一步為自己存好肌肉量以及骨本,為未來營造更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起立蹲下5次超過12秒小心肌少症! 醫曝「致命徵兆」:小腿太細要當心
·現代人「1吃飯習慣」小心吃到肌肉流失! 腰痠背痛、坐下爬不起來恐已罹肌少症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