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耳鳴是健康亮紅燈警訊
字體
瀏覽人次:41923 返回列表

40多歲的張先生,左邊耳鳴嗡嗡作響已經快兩個月了,盡管睡眠品質、情緒大受影響,但抱著過些天就會正常的想法,一再拖延而不願就醫,直到驚覺出現憂鬱傾向,他才前往醫院就診,竟被醫師診斷罹患了俗稱「腦瘤」的「聽神經瘤」。

 

全台300萬人有耳鳴困擾

據估計,全台灣約300萬人(約1015%的台灣人)有程度不一的耳鳴症狀。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指出,其中約13%的人會出現疲乏不堪、沮喪、煩躁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作息,身心都會感到痛苦,甚至極少數病人會有輕生念頭。

 

耳鳴是多因子產生的症狀,一般將其分成「主觀性」和「客觀性」耳鳴兩大類。

 

◆主觀性耳鳴(占95%

95%的病患會感覺整天有聲音在鳴叫,但即使用最精密的麥克風卻仍測不出聲音則屬於「主觀性耳鳴」,又稱「原發性」或是「原因不明」之耳鳴。從門診上可以發現,大部分因耳鳴來找醫師求助的病患,通常多屬於這一類的主觀性耳鳴,其中有許多與聽力受損有關。

 

◆客觀性耳鳴(占5%

「客觀性耳鳴」比較容易檢查診斷出發生原因,例如最常見的血管脈動性耳鳴,可能因為中耳鄰近頸動脈,頸動脈球比較貼近耳膜,它的脈動就會震動而容易聽到,只是這類病患只占所有耳鳴患者的5%

 

耳鳴不是病,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耳鳴的表徵很多樣且複雜,耳鳴的鳴叫聲,除了嗡嗡聲外,還會有尖銳哨聲、滴答聲、嘶嘶聲等各種聲響,聲音有連續也有間斷發聲,音源可以是單側或雙側耳鳴。一旦出現耳鳴症狀時,不必惶恐不安、過度緊張,反而應該先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耳鳴不是「疾病」而是「症狀」,也就是說,耳鳴產生的背後,夾雜著各式各樣可能的疾病,要解決耳鳴困擾,應先要找出病因,才能對症處置。

 

耳鳴不僅會對一些人的生活作息造成影響,它同時也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徵兆。

 

◆聽神經瘤或鼻咽癌:若是左耳或右耳的單側耳鳴,有可能和「聽神經瘤」或鼻咽癌有關聯性。

 

◆眩暈症:最常見耳鳴可能是眩暈症的症狀之一。

 

◆突發性聽力損失:俗稱「耳中風」,耳鳴也可能是突發性聽力受損的症狀之一。

老人聽力損失易有耳鳴發生

 

耳鳴發生的機轉,目前醫學上尚未全盤清楚,聽力損失是普遍被接受的論點之一,其他因素包括睡眠不足、胃食道逆流,或是一些耳毒性藥品像水楊酸類、氨基甙類抗生素等,甚至是日常飲食的咖啡等,都可能造成或讓耳鳴擴大。

 

胃食道逆流會造成黏膜產生變化,致使管控中耳腔耳膜內外平衡的「耳咽管」(即中耳與鼻咽腔連結的一個管子)失衡,經由胃酸刺激則可能引起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都會引起耳鳴或耳鳴擴大。

 

大多數耳鳴患者都有聽力受損的情形,但聽力損失並不是因為耳鳴引起的。事實上,過度噪音、突發性聽力受損、耳毒性藥物感染,才是造成聽力損失的元凶,並且常會伴隨耳鳴現象的產生。據估計,台灣逾半的65歲以上銀髮族都有聽損問題,耳鳴情況也比其他年齡層為高。

 

年輕人有聽損與耳鳴的人口增多

 

值得重視的是,近年年輕人出現耳鳴狀況有明顯提升趨勢,主因可能是過度使用耳機和過大音量造成的。尤其年輕人愛去娛樂性的噪音場所如夜店、演唱會,都是高音量的環境,又常使用個人影音設備像手機,就連搭捷運、火車、公車都有一定的噪音,例如捷運背景聲音就有6070分貝,此時塞耳機聽音樂的人還得開得更大聲,長時間下來,不只是耳朵聽力會受損,也易導致耳鳴的發生。

 

此外,若是年輕人長期處於工作或課業壓力過大又睡眠不足的環境下,也會引起焦慮、憂鬱、煩躁等負面情緒不斷,同樣的容易造成耳鳴,必須慎防。

 

運動紓壓放鬆,助緩解耳鳴壓力

 

耳鳴的診斷,除了一般耳科學檢查外,教育與諮詢也是重要項目。在診斷上,首先會進行一般耳科學的身體檢查,例如有些人因為外耳道耳屎堵住,清除後耳屎後耳鳴就停止;有些耳膜破損或中耳炎患者,補耳膜後耳鳴聲就消失了。

 

針對耳鳴的治療,一般是採行藥物、助聽器、耳鳴遮蔽器、手術等方式,但都無法完全根治。力博宏指出,像助聽器屬於聲音治療的一部分,對聽力受損的耳鳴患者來說,治療效果不錯,既可以幫助增加聽力,同時又能遮蓋住耳鳴的聲音,甚至還能減少老年失智症、憂鬱症的發生率。

 

任何有助於舒緩或降低耳鳴干擾的運動或行為,也都是治療耳鳴的方法之一。力博宏認為,因為每個人放鬆的做法不同,也不一定局限在運動,因此看電影、唱歌都可以讓人紓壓放鬆,只要能成功讓自己感到放鬆或轉移耳鳴的焦點,都有助於減緩耳鳴帶來的壓力。

 

部分耳鳴患者的睡眠狀況不好,因此,睡眠在教育與諮詢的指引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這些耳鳴患者經睡眠調整後,面對耳鳴聲時,較能處之泰然了。如果還不能緩解患者的耳鳴困擾,則會再進行聽力檢查,找出耳鳴原因,是否是聽力損失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耳鳴無法根治,要學會處理與控制

 

目前醫學上並沒有完全根除耳鳴的方法,因此必須教育與諮詢病患,讓他們了解、學會處理和控制耳鳴,成為最重要的治療態度。有些耳鳴患者會擔心耳鳴久了可能會失聰,加上無法忍受耳鳴的噪音也因而會憂鬱,力博宏澄清說,耳鳴久了並不會變成耳聾,但會影響病患的專注力,而透過教育與諮詢病患,才能化解他們對耳鳴的恐懼和正確應對的方法,對有憂鬱症或心情不好的人尤其重要。

 

力博宏強調,經過檢查確診有腦瘤或鼻咽癌的病患,必須給予立即的治療處置。而聽力正常、耳科檢查也沒有發現立即危險症狀的耳鳴患者,則著重在正確觀念建立與持續追蹤,讓他們了解現階段並沒有危險疑慮,但如果有一天耳鳴聲突然變大了或耳鳴一直持續,則應隨時回診檢查。

 

如果說耳鳴並不會造成病患本身的困擾可以置之不理?力博宏強調,一般情況下發作6個月內,若本身並不覺得困擾,經由必要檢查確認排除立即需要處理的聽力損失或腦腫瘤或鼻咽癌等致命危險是可以不用擔心,但如同感冒一樣,本來35天就會痊癒,若持續還有濃痰、鼻涕還是需要回診,所以盡管檢查當下不用擔心,但如果耳鳴持續不停,還是需要回診追蹤。

 

什麼是「耳中風」?

 

突發性聽力損失,並非「耳中風」字面上以為的耳朵血管阻塞問題,而是病毒感染到內耳系統,特別是侵犯耳蝸部分,會造成突發性聽力損失,並伴隨耳鳴症狀;若侵犯到內耳的前庭,則會引起眩暈,可也能伴隨耳鳴。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病毒喜歡「住」在人的神經節裡,當人的免疫力變差時,例如多天沒睡覺、壓力大時或正好感冒了,就容易遭受病毒的侵犯。

 

耳鳴迷思破解Q&A

 

Q1有耳鳴,是不是中風的前兆?

A:耳鳴只是一個症狀,會不會是什麼疾病的徵兆,一定要檢查才知道,但是否是中風的前兆,機率並不高。針對耳鳴病患的檢查,耳科會先逐一排除是否需要立即處置的狀況,像突發性聽力損失(俗稱「耳中風」)、腦瘤、鼻咽癌等。耳鳴是發生中風的症狀之一,機率很低,但若是初次感到耳鳴症狀時,一定要就醫檢查確診。

 

Q2耳鳴者可以預測地震發生時間?

A:不只是耳鳴的人,當地震一震動時,有些動物也能提早感知深層的震動,像蚯蚓會跑出地面……,也或許因為有些耳鳴者的耳膜、耳咽管比較敏感,因此能提前感知地震的震動。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1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