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文嵐 攝影∕鍾君賢
晚上10點,在漆黑的行政辦公區,只有他的辦公室燈是亮的;星期6下午,只有他靜靜地走入空無一人的辦公區。他,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峰,同時跨足臨床、教學、研究和預防醫學。就因為每個領域對他來說,都有無可取代的成就感,只好犧牲私人的時間,享受這股已融入生活的工作熱忱。
行醫30多年,回顧讓林裕峰一頭栽進從醫之路的源由,是發生在他高中時期的一場盲腸炎。當時,照護他的護理人員鼓勵他日後當醫師,可救治其他病人,當時自己雖然也覺得當醫師不錯,但因功課不算最頂尖,評估課業及所需學費後,還是決定選擇理工的甲組,捨棄醫學相關的丙組,大學聯考放榜時,他考上中興大學土木系。
除了參加大學聯考,林裕峰也同時報考軍校聯招,後來他也考上國防醫學院,在醫學院與土木系中,他選擇了習醫,朝向在高中時期即已於心中萌芽的醫師之路邁進。
投入了,就要全力以赴
即使高中沒有專研生物領域,但林裕峰唸醫學院後並未面臨太大的困難,「可能是因為我的適應力強,住校時看書的時間很多。」對於看似困難的議題,卻能輕描淡寫地帶過,就如同後續談到選腎臟內科一樣,當時有8位學生留在內科,同學都選好了,就腎臟科沒有人選。即使不是出於主動意願所爭取的科別,但對自己所走的路,總能找出樂趣並全心投入。
選擇腎臟科後,發現該科具有極大的挑戰。尤其末期腎臟病與所有器官的疾病都具關聯性,包括
早在實習階段,就對人工腎臟相當好奇,他老是一早就去看醫護人員如何裝人工腎臟,後續又如何沖洗、消毒等。「我對於可以動手的東西都很有興趣。」甚至在住院醫師第4年時,乾脆包辦所有事情,包括沖洗人工腎臟,讓護理人員得以休息,就連半夜急診也一定要到。
鑽研教學研究,獲得教育研究獎殊榮
在他的理念中,臨床工作能夠即時得到來自病人的回饋,教學則是影響深遠的志願。「我教老師,讓這些老師可以再去教學生。」他也不斷提出一些教學獎勵措施,期盼能鼓勵具有教學認證的老師,藉由肯定讓他們發揮教學的熱情。他一手打造雙和醫院臨床技能中心,積極推動實習醫學生臨床技能教學及技能測驗,雙和醫院臨床技能中心並成為的國家考場。
為打造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培養6大核心能力(病人照護的能力、醫學知識、臨床導向的自我學習與精進、人際溝通技巧、專業素養、系統性的醫療),雙和醫院在一般醫學教育方面建立完整的系統,成為全國示範中心,培養一般醫學教育的師資。
對於教學研究的投入,讓他獲得第一屆新北市公益獎的「教育研究獎」殊榮。林裕峰副院長認為,醫學教育影響未來的醫療品質,是立樹的工程,雖然不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但卻發揮可長可久的影響力。
林裕峰是國內腎臟病醫療的權威,長期投身於腎臟病防治與研究工作,爭取22項國家型研究計畫,並發表162篇SCI論文;執行國民健康署與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有關慢性腎臟病防治科技研究計畫,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8篇SCI論文、6篇2010年140屆美國公共生年會APHA壁報論文及3篇2012年第44屆亞太公共衛生年會APACPH壁報論文,成果豐碩。
也曾接受國健署委託的慢性腎臟病防治研究計畫,他認為,流行病學的研究得以探討疾病的原因、惡化的影響因素等,研究結果可以挽救更多人的健康,且幫助政府訂定防治政策,對他而言,是可以高度提升慢性腎臟病防治成效。
專精於尿液沉渣顯微鏡
林裕峰堪稱國內唯一,甚至是極少數會看尿液沉渣顯微鏡的腎臟科醫師。現在的尿液檢驗報告都是由儀器分析出來的,但尿液離心之後,可以看出紅血球的形狀,進而分辨究竟是腎絲球腎炎、腫瘤、結石或是發炎,決定接續的治療策略。
例如有些病人非發炎所致,單吃抗生素並不會好轉,與其服用1、2週抗生素後,因病情未改善而調整用藥,若在一開始即可了解真正病因,即可縮短治療的時間。
即使身兼教學、研究等重任,但林裕峰卻仍堅持臨床工作,對他來說,救治病人是很有成就感的。以尿毒症為例,病人就醫時已喘到無法進食,但經過洗腎與用藥後,症狀獲得改善,甚至回到工作崗位。有些病人被宣布1年後要洗腎,但接受用藥與飲食衛教及生活型態改善後,卻可將洗腎時間往後延到5年,甚至10年以上,讓病人得以減緩腎臟病對其生活品質的折磨。
病患的回饋,讓他無怨無悔
來自病人好轉的直接回饋,讓他甘願花時間在臨床工作而無悔,甚至進一步投身公益活動。2012年,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正式成立,由林裕峰擔任執行長。他認為,腎臟病不應只局限於醫院中所提供的醫療,而是要走入群眾,推廣防治觀念。即使身兼數職,仍接下這個重任,讓自己的專業得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其實早在7、8年前擔任腎臟病學會理事長時,即推動腎臟病防治衛教計畫,當時的計畫是讓腎臟病3b期到第5期的病人接受衛教,以延長腎功能惡化的進展。 之後,更說服健保署透析執委會委員,將衛教計畫期別提早到第1期,藉由早期的飲食、生活型態、藥物和衛教介入,降低洗腎風險,因為只要洗腎者的洗腎時間得以延後1年,即可節省300億的醫療支出。雖然在擔任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期間工作繁忙,但堅持一路走來力促早期衛教介入的措施是深具效益的,一切都值得。
因為腎臟病人早、中期的症狀並不明顯,在此階段若即時介入衛教宣導,定期接受體檢,提醒病人注意三高控制和腎絲球發炎的情形,即可控制病情的進展,避免或延緩走入洗腎階段,不但可以節省醫療支出,更重要的是可以減緩病人承受的折磨。
把對工作的熱忱,變成生活習慣
不論臨床、教學、研究或預防醫學,看似不同的範疇,林裕峰卻很巧妙地將其串連且全力投入,箇中所需的心力與時間,更不是外人可以想像的。事實上,他也曾想要做出取捨,只是想歸想,任務一個接一個來的時候,他完全不猶豫,因為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在醫療體系中,稱職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是醫師、是研究人員、是老師、還是行政首長,但他也承認未能扮演好「丈夫」和「爸爸」這兩個角色。「從小,他們還在睡覺時,我就出門了,回家,小孩都睡了。到現在,他們有什麼事情都是找媽媽。」但讓林裕峰感到欣慰的是兩個小孩都很上進,且完全跟隨他的足跡,一位在三總擔任住院醫院,另一位則就讀國防醫學院,成為他的學弟妹。
「工作的熱忱會變習慣」林裕峰深刻體會到這個論點,即使自覺時間不夠用,但因為對工作的熱忱,非但不會累到想放棄,反倒已成為他很享受的生活習慣。
★林裕峰檔案
現職雙和醫院教學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國防醫學院內科學科合聘教授、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台灣腎臟醫學會常務理事
學歷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臨床毒物學研究員、國防醫學醫學系學士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