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女性糖尿病患者因體重減輕、食慾下降及血糖波動大,合併低血糖與肌少症症狀,經奇美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黃偉輔診斷後,透過連續血糖監測(CGM)、營養調整與復健治療,三個月內血糖控制改善,體力和步態均有所提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患者也更加有信心面對後續治療。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族群中糖尿病患者比例急速攀升,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盛行率接近30%。黃偉輔醫師指出,高齡本身即是糖尿病重要風險因子,且老年患者因肌少症、行動不便、視力退化等問題,跌倒、失智與死亡風險更高。醫師除了注重血糖數據,還會全面評估患者認知、行動能力、情緒及多重用藥狀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目標。
黃偉輔強調,傳統嚴格控糖目標(A1C低於6.5%)對老年患者反而可能帶來風險,容易誘發低血糖及相關併發症。根據2025年美國糖尿病協會最新指引,認知與行動正常的長者,A1C目標可放寬至7-7.5%;失智或生活需協助者則可放寬至8%以上,以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同時,醫師傾向使用低低血糖風險的藥物,如GLP-1受體促效劑與SGLT2抑制劑,避免使用傳統磺醯脲類藥物。
科技進步帶來的連續血糖監測(CGM)與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AID),為高齡糖尿病患者提供穩定血糖和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利器,也大大減輕家屬照護負擔。醫療團隊能遠端監控患者血糖變化,及時介入調整治療方案。
面對臺灣快速老化的挑戰,糖尿病照護不僅是控糖,更須整合營養、運動、認知及心理支持,防止多重慢性疾病惡化。黃偉輔醫師提醒,家中有高齡糖友者,應協助定期回診,關注是否有記憶退化、體重急速下降或行走不穩等警訊,及早介入,保障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你每天喝的「這些湯」恐是膽固醇飆高真兇! 醫曝隱藏地雷:喝1碗等於吃2碗白飯
.78歲川普一天12罐可樂、愛吃漢堡,肥胖卻沒脂肪肝、血糖也正常! 醫驚曝: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