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愈吃愈餓、吃什麼都好容易胖?營養師公開「5類人減重策略」 快對照一下
字體
發佈日期:2025/11/05
瀏覽人次:3467 返回列表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我吃不多,還是瘦不下來?」、「運動很努力,怎麼還沒效果?」、「我吃生酮,結果LDL與發炎指數暴增!」其實有部分原因可能藏在你的基因密碼裡!

食物的力量.呂美寶營養師指出,體重控制與以下基因的關連性,如果某個基因有部分變異,其功能就會出現障礙或是過度表現,讓你在體重控制上更為困難。

 

1、我老是吃不飽

代表基因如:LEPRMC4RBDNF

有些人天生較難感受到飽足感,能量合成效率低,更容易多吃。

.因應對策:選擇高飽足感食物、控制進食速度、善用蛋白質與膳食纖維。

 

 

2、我吃什麼都好容易胖

代表基因如:FTOPPARGPPARGC1BSH2B1

更容易將多餘能量變成白色脂肪儲存起來。

.因應對策:維持穩定血糖、增加肌肉量以提升基礎代謝。

 

 

3、脂肪總是對我不離不棄

代表基因如:ADIPOQAPOA2APOA5ADRB2

脂肪分解速度慢,利用效率低,容易形成脂肪囤積。

.因應對策:增加日常活動量、攝取有助脂肪代謝的營養素、減少發炎反應。

 

4、血糖老是降不下來

基因代表如:TCF7L2ADCY5GIPR

血糖調節功能差、胰島素阻抗,脂肪細胞發炎。

.因應對策:需減少精製糖與高 GI 食物,才能保護心血管與肝臟功能。

 

 

5、努力運動卻成效不彰

基因代表如:CLOCKUCP1TRHR

晝夜節律與能量消耗效率差,運動燃脂效果不佳。

.因應對策:固定作息、提高運動強度、結合低溫環境促進棕色脂肪產熱。

 

 

那一定要做基因檢測嗎?

 

不一定!如果預算允許,做基因檢測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你的身體特性,對應出科學化的減重策略。但就算沒有做檢測,也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身體與飲食反應、飽足感、血糖血脂、胰島素阻抗與發炎程度,推測自己可能屬於哪一種「代謝類型」。

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強調,基因不是命運,它只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特性,進而用對策略。透過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的精準調整,你依然能突破「天生容易胖」的限制,找回理想體態與健康代謝。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每天運動體重卻反增?專家點名「1大錯誤」:你少做這件事 很多人都犯
·同樣吃麵包,為何你胖他不胖?減重醫解答:差在「這3件事」 很多人都吃錯時間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