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字體
瀏覽人次:33741 返回列表

文∕龔善美  圖片提供∕三軍總醫院

 

正值炎夏高危險環境期間,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呼籲,經常從事戶外活動或必須戶外工作的人,還有容易受到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更需要特別當心!

 

受到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所謂「熱浪」來襲,是指連續5日出現的高溫,比過去30年同一地區、同一季節之平均最高溫度要高出5℃,而以台北為例,必須連續5天高溫超過37.8℃才算,但近年台灣地區夏天溫度偏高,動不動高溫超過32℃,甚至經常達到35℃以上,加上夏季濕度經常超過80%,不用等待熱浪來襲,換算的「熱指數」就會到達需要預防熱傷害,特別是預防中暑的臨界點。

 

提防「熱指數」 避開中暑危險因子

夏季本就高溫、高濕,濕度高的環境會讓人體不易散熱,朱柏齡指出,人體實際感受的氣溫即是「熱指數」,其換算公式:氣溫+(濕度X 0.1),當氣溫高達35℃,而濕度達60%時,換算出的「熱指數」就會高達41℃,超過人體中暑的數值(測量肛溫40℃以上)!

 

因此,從熱指數的換算推估來看,一旦戶外氣溫超過32℃,就要小心警戒,減少從事戶外活動,隨時補充水分,留意自己在熱環境之下的排熱功能(主要是藉流汗水氣蒸發帶走熱能),不得已需逗留戶外,時間應盡量縮短。

 

戶外工作者更要留意,天氣越熱,工作間隔每小時至陰涼處所休息的時間就要拉長,例如每工作1小時應休息5分鐘,隨氣溫越高,可拉長休息至10分鐘或15分鐘,飲水量也要增加,通常每小時飲水250c.c.1000c.c.間,再渴不可超過1500c.c.,一天的飲水量也不可超過12000c.c.,避免喝酒、含咖啡因或碳酸飲料,以免因利尿反而失水,若覺得有抽筋感,宜喝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

 

特設降溫病床診治

三軍總醫院的中暑防治中心正式成立於民國99年。朱柏齡指出,在當時國防部長高華柱的支持下,為了能夠建立預防及治療中暑的標準作業流程,加強對軍人及民眾進行中暑防治教育訓練,以及從事中暑相關的研究發展,並能統一事權因而成立。

 

中暑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需要洗腎處理,過去多收治於腎臟科,但嚴重時涉及其他併發症,甚至多重器官衰竭,患者可能昏迷、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等需要各科會診,因此,三總在內科部下設立中暑防治中心的組織架構,成為專責單位,建置標準作業流程,在加護病房設置降溫病床,並在輻射傷害治療中心另設降溫病床備用,以因應中暑患者的診治需求。

 

瘋路跑,中暑事件頻傳

早期中暑送醫救治的患者以受軍事訓練人員為多,但經過多年宣導與教育訓練後已有所改善,近年則一般民眾中暑送醫急救案例增加較多,主要是戶外工作為主的建築工人、農夫、路邊停車收費員等,但更有為數不少參加路跑的民眾,尤其台灣地區每年舉辦路跑活動高達500場,導致熱傷害事件頻傳,顯示有強化中暑相關衛教的必要。

 

朱柏齡舉近期發生中暑的兩個個案為例,皆為參加12公里夜間馬拉松,其中BMI值超過28、體型肥胖22歲患者,於半途折返點暈倒;另一位路跑前一週每天都熬夜的51歲患者,則在10公里處欲衝刺時,不堪體能負荷而暈倒,2人路跑時都水分補充不夠,屬於「運動型中暑」。前者送醫半途已清醒,仍因急性腎衰竭與橫紋肌溶解症而住院4天;後者到院仍未醒來,醒時急躁激動且說話無法達意,不記得參加路跑,直到翌日上午才想起來,住院6天。

 

除了運動型中暑,傳統型中暑常發生在家無冷氣、水喝不夠的老人身上,因體溫過高昏倒送醫,有些醫療單位還可能因缺乏經驗,誤以為患者是受到感染才導致發燒

 

熱中暑,首要降溫散熱處置

「熱傷害」依嚴重的程度不同,可分為熱衰竭、熱痙攣及中暑,若未及時妥善處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朱柏齡指出,嚴重的中暑,患者常會合併出現急性腎衰竭、肝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瀰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甚至因而導致死亡。

 

如何檢測確定患者是否中暑?出現中暑「熱傷害」會有哪些症狀?朱柏齡表示,中暑的先決條件是患者體內產熱太多或是在戶外曬太陽太久,當患者出現發燒、頭暈、噁心、嘔吐、吃不下、四肢無力、全身虛弱、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狀,測量肛溫超過40℃以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出現神智錯亂、胡言亂語、行為怪異、全身抽搐或甚至昏迷,確定就是中暑了。必須測量肛溫才能正確測知體內器官的核心溫度,以免只量耳溫、腋溫可能低估體溫,未能及時降溫散熱。

 

中暑處置SOP

發現有人疑似熱到中暑,朱柏齡建議可按下列方式處理:

˙先將患者移到陰涼的場所。

˙患者仍清醒但虛弱,應先讓他喝水補充水分。

˙將患者衣物寬除,剩下最少量衣褲,設法讓患者降溫。

˙患者若昏迷不醒人事,在寬衣、噴水、搧風降溫的同時,應立即聯絡救護車。

˙救護車送醫過程應有降溫處置,車上冷氣應開到最強,風扇開到最大,對患者持續噴水、搧風降溫,但不可使用冰水或酒精擦病人身體,以免反而無法排熱。

˙到醫院經急診確立病因為中暑,除持續降溫程序,隨即將患者轉送加護病房或設備相近的中暑病房,由整組的醫療團隊進行診療。

 

所有處置的目標,是盡速使患者核心體溫(肛溫)下降到38.5℃以下,越快降溫越好。根據研究,中暑的人最好能在「救命黃金3小時」之內降溫,患者的存活率較高,因中暑致死的風險可大為降低。

 

哪些人是中暑高危險群?

朱柏齡建議下列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避免在夏日高溫環境中,在戶外活動或打球、運動,預防中暑發生:

 

˙肥胖者:皮下脂肪較厚,不易散熱,皮膚血液循環差。

˙老人家:心肺功能不好,易有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失智老人缺乏找陰涼處避熱、補充水分的認知。

˙嬰幼兒:發育尚未成熟,汗腺不發達,影響體溫調節功能。

˙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心肺血液循環變差,排汗不好影響散熱。

˙感冒或拉肚子的病人:身體虛弱,容易水分不足,加上可能服用抑制流鼻水或抑制腸胃蠕動的藥物,會抑制排汗。

˙甲狀腺功能亢進:新陳代謝快,體內易產生熱能。

˙先天汗腺功能不良或後天曾經燒燙傷留疤:疤痕組織沒有汗腺,無法藉汗腺正常排汗排熱。

˙運動超過體能負荷:排汗多、排熱多,超過人體可處理的溫度。

˙睡眠不足、經常熬夜:造成體質耗弱,心肺功能變差,血液循環不佳,皮膚排熱功能變差。

˙喝酒者:下視丘排汗中樞功能受到抑制,影響體溫調節功能。

˙服用藥物:服用減肥藥含麻黃素或安非他命,刺激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促進新陳代謝,產熱過多。

˙強迫性格者:好勝心強,參加運動競賽或馬拉松等容易過度逞強或補水不足。

˙必須從事戶外工作者:如建築工人、農夫、路邊停車收費員、埋管線工作者。

此外,中暑可不只是夏天才會發生的事,冬天也有中暑危機,朱柏齡說,大多會發生在洗三溫暖、泡熱水澡或泡溫泉、不當使用電毯或是跑馬拉松的時候,不可輕忽。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8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