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沒有攝取食物可以撐10天,但是,只要3天不喝水就可能會死亡,水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所以從小時候,爸媽就會告訴我們要多喝水。不過,簡單的喝水動作,卻是學問多多,喝錯了可能會引發疾病。
文/洪文嵐
人體中有60%~70%都是由水所組成,新陳代謝與水有密切的關聯性,體內幾乎所有的化學作用都必須藉由水才能完成。舉例來說,攝取食物後,消化系統會分泌消化酵素,以分解醣類、蛋白質,這時就需要有足夠的水分才能發揮作用;新陳代謝後產生的廢物或毒素,必須藉由水分才能經由腎臟排出體外。
怎麼喝水才正確?
既然水分對人體如此的重要,每天應該喝多少水量?如何喝水?根據統計,人體1天經由呼吸及皮膚排出的水分至少有600 c.c.~800 c.c.,正常排尿量約2000 c.c.,由此估算,
有些人會擔心自己工作一忙就忘了喝水,索性將1天要喝的水量集中在2~3次完成,其實這是錯誤的方式。喝水的方式應以「少量多次」為原則。研究發現,若一口氣喝下將近1000c.c.的水,從超音波影像中可看到腎臟水腫的現象,因為喝水量已經超出腎臟的負荷。因此,喝水時應該是一口、一口慢慢喝,每小時的喝水量不宜超過1000c.c.,每次以200c.c.為宜。
由於每個人的運動量不同,水分的需求量也有差異,不妨從尿液顏色判斷自己的飲水量是否足夠。正常情況下,尿液應比啤酒的顏色淡,若尿液顏色過深,就是水喝得太少了。
有些人習慣以「口渴」為喝水的指標,這是錯誤的方法,而是要有計畫地喝下足夠的水分,尤其年長者,因血中鹽分的濃度較高,比較不容易感到口渴,經常會有水分攝取不夠的情形出現。至於孩童則對口渴的敏感度較高,經常口渴,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別催促孩子喝太多水,以免反而造成水中毒。
此外,上班族長時間處於具空調的辦公環境中,水分散失得比較快,建議要多喝水,以減緩空調環境中過於乾燥的問題。運動前2個小時也要多補充水分,以應付運動所消耗的水分。
水分不足疾病多
現代人因為忙碌,只要不覺得口渴就忘了喝水,往往水分攝取不足,以致容易出現尿路感染、結石。尿路感染的行徑與尿液排出的方向剛好相反,細菌會經由尿道、膀胱再到腎臟,水分可以稀釋細菌,有助細菌排出,緩和病情,尿路感染時一定得要多喝水,喝水量還要比平日多出一些。至於尿路結石,只要多喝水,8成的結石可自行排出。尿路結石的患者除了建議在兩餐間、運動後多補充水分外,半夜上廁所後,最好再補充100c.c.~200c.c.的水分。
尿酸偏高者也可能是因為喝水量太少,加速痛風形成。此外,還會造成乾眼症和皮膚乾燥的問題。
攝護腺肥大的病人也要多喝水,以利排尿,但晚上盡量不要喝水,以免加重夜尿的困擾。
有些人擔心晚上喝水,半夜得起來上廁所,索性不喝水,但日本醫學研究發現,老人家若睡前不喝水,容易因血中水分不足,增加其發生腦梗塞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建議可於睡前補充一些水分,半夜起床上一次廁所後,再補充點水分,有助減少血栓發生的機會。
感冒發燒時因體溫上升,會使水分減少,宜多補充水分;腸胃炎時因拉肚子排出太多水分,也要多喝水;胃酸分泌過多時也可多喝水,以稀釋胃酸。
便祕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改善便祕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水分可使糞便柔軟,容易排出,而食物中的糖分和鹽分也有助於把水留在腸胃道裡。
痛風病人因血中尿酸過高,水分攝取不足時會加速尿酸沉澱,形成痛風石。痛風患者最好在運動前多補充水分,有助運動時藉由排汗排出尿酸。
水也是最好的化痰藥物,咳嗽時要多喝水,可將痰稀釋,讓氣管較舒暢,也可幫助病毒排出,縮短病程的時間。吃藥時要多喝水,除可幫助藥物吸收,也可避免藥物卡在食道或附著在胃腸壁而傷害腸胃黏膜,建議吃藥時最好喝下200 c.c.的開水。
一天約2000c.c.最好
很多人習慣一早起床先喝一大杯溫水,來促進腸胃蠕動,但空腹時突然猛灌大量的水分,水分不易被保留在體內,會很快被排出,想要身體把水分鎖起來,還是以少量多次為原則。
此外,最新的瘦身觀念也倡導吃飯時不要多喝水,因為吃飯時喝水,會增強養分等進入細胞的作用,且滯留在細胞內。
攝取足夠的水分有益健康,但可不要以為喝水是多多益善,喝愈多愈健康,若是喝下過多的水分,還可能造成水中毒。當喝太多水後,會使得水分積在腎臟、心臟、肺臟,造成器官負擔過重,損傷器官功能。腎臟病、心臟衰竭和肝硬化的病人,甚至要限制水分的攝取。出現腹水的肝硬化病人,也不能多喝水,以免腹水更加嚴重;小孩發燒時,除了補充水分外,還需觀察其反應,若水分補充得太多,也可能造成腦水腫,反加重病情惡化。
喝水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健康喝水也是一門學問,平常掌握1天內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攝取2000 c.c.~2500 c.c.水分的原則,讓自己可以從裡到外都是飽水的好狀態。
20℃溫水最適合腸胃
喝水時,建議水溫控制在20℃比較適合,最能符合腸胃道的生理機能,不會過於刺激腸胃道,造成血管收縮或刺激蠕動,是健康的水溫。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