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換了人工膝關節,少跑跳
字體
瀏覽人次:63421 返回列表

 

換了人工膝關節後,活動性質應以輕鬆娛樂為主,少快跑、深蹲;若爬山也要使用登山杖,最好請人幫忙揹背包,以免增加人工膝關節的磨損。

 

文/林心平

 

不少上了年紀的婆婆媽媽每天上下樓梯、拖地板、買菜,只要稍微走一下,膝蓋就痛到受不了,經檢查後,發現患有退化性關節炎,不管是復健、吃藥、打針都沒效,症頭越來越嚴重,只好開刀置換人工膝關節。

 

許多民眾擔心換了人工關節會不會走路「卡卡」,無法恢復到像年輕時的膝蓋一樣。台北榮總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陽明醫學院骨科教授陳威明表示,膝關節開刀後雖然可以做蹲跪跑跳動作,但由於深蹲、跪地等動作對膝關節的負擔極大,平時應盡量避免傷害膝蓋的行為,除了緊急時刻必須快跑保命,或外出上廁所無坐式馬桶,此時才能跑步、半蹲,以免加速關節磨損惡化,減少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

 

每年2萬人置換膝關節

 

人活動時,不同動作所需的關節彎曲角度也有差異,大體而言,走路時的膝關節平均彎曲角度為67度,上下樓梯需90度,撿拾地上東西約106度,深蹲則需135145度,無論蹲跪跑跳等動作都需使用到膝關節。

 

但是膝蓋就像車子輪胎,用久了,輪胎皮就會磨損,由於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尤其是女性的平均壽命82.6歲,膝關節長年使用容易不堪負荷。一旦民眾服用止痛藥及復健等保守治療皆無效,關節嚴重退化,甚至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若年齡超過6065歲者,或許可考慮置換人工關節。

 

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個案中有95%的人是退化性關節炎所致;4%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因自體免疫出問題而破壞關節;剩下的1%是其他疾病造成,國內臨床情況與美國報告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患者中僅極少數民眾需更換人工關節,大部分病患透過內科治療、控制尿酸即可。

 

目前台灣每年接受膝關節置換約2萬例,美國已達40萬例以上,由1998年至2009年成長約84%,中國大陸的成長幅度也相當驚人,人工關節置換個案以每年30%速度飆升。

 

大多是女性病患

 

「膝關節置換個案中約有78%是女性。」女性膝蓋較男性容易出問題,主要原因有4個:

第1:由於更年期停經,女性荷爾蒙大量流失,導致軟骨及骨頭代謝變快,加速關節退化。

2:一般說來,女性運動量不如男性,大腿肌肉不若男性結實、力量不夠強,關節軟骨須承擔較多的身體重量及壓力,造成膝關節耗損增加。

3:從生理解剖的結構來看,女性天生骨架小,但傳宗接代的生理構造,使得女性先天的骨盆較寬,造成髕骨肌腱及大腿的股四頭肌連接到骨盆的角度大,讓原本位於膝關節正中央的髕骨位置偏移,增加髕骨軟骨的外側磨損,影響膝關節健康。

4:東方女性總認為皮膚白就是美,多數人不喜歡曬太陽,又愛穿著高跟鞋,一旦中年發福、身材走樣,高跟鞋的避震性差,所有壓力加諸在膝關節上,也會增加關節損磨惡化。

 

有些人不適合置換

 

台北榮總現在大多採用微創技術,通常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不到1小時,微創方式可盡量減少軟組織破壞,患者傷口小、恢復很快。

 

不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也有禁忌,民眾若曾中風且時間未超過半年;或發生心肌梗塞沒多久,平時有胸悶症狀,建議應先至神經內科及心臟內科,接受中風評估及心血管檢查,確認血壓穩定、心血管無阻塞,這時才能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另外,若本身有尿路感染或皮膚有感染性傷口,必須先治癒感染才能動刀,避免細菌經由血液跑到關節,造成感染,到時候甚至還得摘除人工關節。

 

膝關節置換手術最怕感染,其次是跌倒造成關節旁的骨頭斷裂,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到人工關節的壽命及功能。此外,靜脈栓塞也需防範,高風險的病患,如體重過重(BMI30)或曾經有栓塞病史,患者術後應使用抗凝血劑,如低分子量肝素、阿斯匹靈等,避免血栓跑到肺部造成生命危險。

 

健保給付材質就夠用

 

北榮曾追蹤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15年以上患者,使用一般健保給付材料,發現只有極少人需重新置換關節,「絕大多數病人的關節可用至少15年以上或一輩子。」陳威明說,除非病患較年輕,年紀不到65歲,且平時活動力強,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超過30以上(含),才建議予以使用自費抗耐磨墊片。

 

美國2009年研究指出,50歲以上有將近5%的人身上至少有一個人工膝關節,80歲以上的人則高達10%。若考慮關節使命壽命,研究顯示80%民眾接受人工關節手術至少可用20年以上,因此,健保材料已足敷大多數病患使用。

 

術後避免激烈運動

 

置換接受人工膝術後是否需要復健?陳威明說:「多數不需要,走路就是復健。」若患者只換一個膝關節,術後連拐杖都不必拿;兩隻腳都動刀也只需拄柺杖1個星期左右即可。他強調,術後應好好訓練大腿肌肉,當大腿的股四頭肌越結實,就越能分散關節受力,並增加膝關節保護力,建議不妨每天抬腿,不僅可訓練大腿肌肉,還能減少靜脈栓塞機會。

 

除了走路散步,游泳也是非常好的復健運動,因為水的浮力可避免關節磨損;另外,患者也可以騎腳踏車、走斜坡、登山、打高爾夫球、跳土風舞、玩桌球、網球等,但切記活動性質以輕鬆娛樂為主,而非參加激烈的競技性比賽;若爬山也要記得使用登山杖,如要登高山,最好找人幫忙揹背包,以免增加人工關節磨損。

 

此外,可以用好腳(正常腳)力量壓在關節手術腿部的上方,並往內勾向身體;或跪在棉被、軟沙發、枕頭上,利用上身重量來增加膝蓋彎曲度及活動度。

冰敷可消腫止痛。」陳威明說,膝關節術後會輕微腫脹及微熱36個月左右,建議前半年可以多冰敷,此外,如果要走長路可穿氣墊鞋、運動鞋或休閒鞋,以減少關節磨損。

 

控制體重,減少膝關節負擔

 

術後吃什麼東西都可以,就是不要吃胖。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所以膝蓋不好的人更應該控制體重,避免負重關節磨損,影響到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不過,臨床觀察發現,大部分患者術後的體重不降反升,主要是換了人工關節後能自在活動,於是心情大好,到處旅遊、吃吃喝喝,加上缺乏運動,導致體重直線上升。

 

另外,許多人保養筋骨膝蓋,常會食用鯊魚軟骨或葡萄糖胺等保健食品,目前包括瑞士、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大型國際研究皆顯示,至今仍無證據支持吃這類保健食品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其效果見仁見智、仍有爭議,尤其鯊魚軟骨還有動物保育問題,所以不鼓勵花大錢買來吃。

 

患者接受膝關節手術兩個禮拜後應回診,讓醫師檢查傷口腫脹及癒合情形,了解患部照護、膝關節復健及腿部肌肉訓練情形是否良好。「走路就是復健,關節活動度可自己扳。」陳威明說,患者不拿拐杖情況下,術後半個月的關節活動度應大於135度;術後6個禮拜需回診照X光片,並觀察走路狀況,是否已達行動自如的標準;術後1年應追蹤X光片是否有磨損。

 

老一輩的人常說,筋骨不好的人不可以吃香蕉,但動完膝關節手術的人每天吃半根或一根香蕉,並不會造成筋骨不適或抽筋,骨頭也不會因此變軟,民眾不用擔心,有時候吃香蕉反而可以改善抽筋狀況。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8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