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動脈瘤不是癌,卻是不定時炸彈
字體
瀏覽人次:25458 返回列表

文∕連以晴

動脈瘤與惡性腫瘤都有一個「瘤」字,但是,此「瘤」非彼「瘤」,所代表的意思也不盡相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表示,當動脈血管壁不斷地受到心臟打出的血流衝擊,若是再加上血管老化、受過外傷如動脈管壁剝離,或是疾病如血壓、動脈硬化,或有家族史以及感染等因素,就容易產生動脈瘤。

 

所謂的動脈瘤是指比正常血管管徑大1.5倍以上,就像是被灌了氣的氣球一樣,而若是發生在連接心臟血管的主動脈,則稱為主動脈瘤。由於所造成的局部膨出部位會有爆破的風險,因此,動脈瘤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破裂了,就會威脅生命,死亡風險大大增加。

 

小型動脈瘤幾乎沒有症狀

一般來說,小型的動脈瘤幾乎不痛不癢,很少症狀發生,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是在健康檢查時藉由X光、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無意之中發現體內有動脈瘤。因為除非是比較大的動脈瘤,可能因為壓迫到神經或是心臟等組織,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譬如靠近心臟的主動脈瘤壓迫到心臟,會有胸痛、冒冷汗、容易喘等症狀;而頸部動脈瘤壓迫到耳神經而引起耳鳴;壓迫到喉嚨、背部就會導致背痛、喉嚨沙啞等症狀;腦動脈瘤則會造成頭痛;胸部動脈瘤則可能出現易喘、胸痛、胸悶等症狀;若是腹部主動脈瘤,就經常會有下腹脹痛的現象。

 

除了感染性動脈瘤之外(因感染所造成的動脈瘤,不論大小都可能有破裂的危險),根據臨床統計,小於3公分的動脈瘤破裂的機率相對較小,因此,建議每年應利用超音波追蹤,但大於5公分以上的動脈瘤就可能有隨時破裂的風險,要特別小心。姜智耀表示,動脈瘤一旦破裂,將會引起休克,死亡率也會提高許多,而且緊急手術的風險也會比未破掉之前的處置來得更高,因此,太大的動脈瘤或是感染性動脈瘤,一定得盡早處理。

 

5個因素加速長動脈瘤

◆血管退化:當年紀愈來愈大,血管的彈性纖維和膠原蛋白因製造不足,以及膽固醇在血管內壁逐漸堆積,就容易讓動脈血管因受到不一樣的壓力而形成動脈瘤。

◆外傷:因為動脈管壁的撕裂傷或是剝離等的缺損,導致動脈承受壓力的效果降低,動脈瘤因此而產生。

◆疾病:包括常見的動脈硬化、高血壓、肥胖等,都是常見造成動脈瘤的原因。根據統計,動脈瘤好發於40歲~70歲的男性。

◆遺傳:部分先天性結締組織異常的遺傳疾病,例如罕見疾病之一的Ehlers-Danlos syndrome或是Marfan syndrome等,因為膠原蛋白的生成缺陷,使得動脈血管缺乏彈性,繼而導致動脈瘤的發生。東方人較少出現這一類的遺傳疾病,不過,如果家族中有親屬曾出現過動脈瘤,則未來發生動脈瘤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感染:因為不潔的飲食而感染了沙門桿菌等細菌,就會引發感染性動脈瘤。感染性動脈瘤不論動脈膨出的範圍大小,都有立即破裂的危險性。

 

腹部動脈瘤占7

心臟與血管連接之處,首先是主動脈,並往上下延伸至腦部、胸部、腹部、下肢等處,因此,這些部位都可能發生動脈瘤。根據統計,各部位的動脈瘤中,以腹部動脈瘤為最常見,根據統計,腹主動脈瘤約占人口萬分之一的比例,而腹部動脈瘤則占了所有動脈瘤的70%,這跟腹部有較多的分支有關,因為分支愈多愈容易發生阻塞,就會加速動脈膨出的現象。另外,胸部與腦部也都很常見,有一數據指出,平均約4000人就有1人罹患腦部動脈瘤。

 

動脈瘤的發生與體質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受到膠原蛋白退化、流失的影響,而導致動脈瘤的發生。因此,4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開始注意這方面的狀況,建議每年在常規的健康檢查之外,應額外增加腹部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等影像篩檢,以期在動脈瘤還小的時候能及早發現,避免拖到動脈瘤大到出現症狀,甚至破裂等緊急狀況時,才進行緊急手術,如此,只會徒增治療的風險。

 

延緩老化速度,預防動脈瘤

動脈血管本來就會因為老化而逐漸失去彈性,雖然老化無法制止,但卻能讓血管退化的速度減緩。姜智耀指出,包括預防代謝症候群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血脂)、戒菸等,都能延緩血管退化的速度,並讓血管自然修復機轉發揮最大的功效。

 

動脈血管是由三層構造所組成,包括外層的外膜(adventitia)、富含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的肌肉雙層(Media)及以平滑肌為主的血管內皮(endothelium)。肌肉雙層具有自主神經,可依照冷熱自動調節熱漲冷縮的機制,一旦因為退化而喪失了彈性,就容易引起動脈瘤,因此,預防動脈瘤的發生與保護血管有很大的相關性。

 

至於抽菸和三高為何會造成動脈瘤?姜智耀強調,香菸中所含的有毒物質會在體內致生自由基,大幅破壞血管內膜;三高代謝性疾病則會在體內產生發炎物質,造成血管內膜不斷發炎。雖然血管的自我修復機制仍然會反覆進行,但是,就像破皮復原時會結痂一樣,血管內膜在修復階段,也會形成許多物質堆積,導致血液流通時的壓力受力不均,致使動脈瘤因應而生。「儘管動脈血管看似有自我修復的機制,不過自由基、發炎物質等對血管的傷害卻是永久性的,再加上自然的老化現象,動脈血管將無法回復至最好的狀態。」姜智耀解釋。

 

只能用手術治療

根據健保署統計,平均5公分以上的動脈瘤具有高度破裂的風險,而臨床則是以8公分的動脈瘤破裂最為常見。有鑑於此,健保署給付規定是以5公分以上的動脈瘤為主。姜智耀指出,動脈瘤無法以藥物來讓其縮小或消失,僅能進行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有3種方式:

1、傳統開放式手術:將動脈瘤的血管切除之後,並在病灶近遠端的健康血管處建立人工血管。缺點是手術麻醉風險較高、恢復期較長,像是腦部動脈瘤的患者必須進行開顱手術,但可能會造成腦部損傷。

2、血管腔內覆膜支架:是近年來新興的微創手術方式,將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入動脈瘤的位置,以取代並繞道不正常的動脈,防止動脈瘤破裂。血管腔內覆膜支架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患者復原時間較短,且預後也比傳統開放式手術來得好,因此,健保署自民國99年開始列入給付的範圍。

3、栓塞治療:將導管置入動脈瘤所在位置之後,利用彈力線圈將不正常的血管栓塞住,制止血液繼續流入動脈瘤,可以降低動脈瘤繼續變大、破裂的風險。適用於開刀風險太大的腦部動脈瘤,或是較不影響身體運作的骨盆腔動脈瘤等。

 

TIPS血管瘤=動脈瘤?

除了動脈瘤之外,也常聽到血管瘤一詞,姜智耀說明,當膨出的血管超過正常血管徑1.5倍以上者,通稱為血管瘤,因此,動脈瘤是屬於血管瘤的一種,此外,血管瘤還包括靜脈瘤(又稱靜脈曲張)、微血管瘤等。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4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