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omega-3是關鍵每週吃2次深海魚血管不硬化
字體
瀏覽人次:34551 返回列表

魚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且深海魚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不僅是生長發育必備的營養素,更可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抗身體發炎反應。

 

文/戴巧嵐

 

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肉質細緻鮮甜的魚類便成為國人餐桌上常見的佳餚,而魚肉營養豐富,不僅能提供人體基本營養素,更有預防保健的效果。

營養價值高,常吃魚好處多

 

1.增強記憶力,幫助腦部發展:DHA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國泰醫院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多吃魚有助嬰幼兒的腦部發育,所以孩童、孕婦可以多攝食,以幫助幼兒以及胎兒的腦細胞發展,老年人食用則可預防腦力退化。

 

2.預防心血管疾病:魚肉擁有好的深海魚油,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即好的膽固醇),對於心血管疾病有預防效果,但是在攝取魚油的同時,也要控制攝取量,以免造成肥胖。所以,烹調時,建議採少油烹調,避免吃下太多油脂。

 

3.含優質蛋白: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其中,魚肉的肉質最細緻,較容易被身體所吸收、利用,屬於高生物價值的優質蛋白質,可幫助傷口癒合,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開刀後要多吃魚的原因。

 

4.膽固醇含量低:一般而言,魚肉的油脂含量較低,所以較不會增加人體負擔,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老饕嗜吃魚頭、魚腦或魚肚、魚子,這些部分的膽固醇含量很高,別以為大啖一塊虱目魚肚可補充魚油和膠質,張斯蘭提醒,其實只是吃進了很多動物性脂肪,如果要補充膠質,可以利用白木耳等植物膠或果膠,所以建議只吃魚肉即可。

 

5 鈣質含量高:例如丁香魚、吻仔魚都是鈣質含量高的魚類,尤其每100公克丁香魚更是高達2213毫克,是幼童及婦女、老年人補充鈣質的最佳食材。但為維持外觀,有些魚販會添加漂白劑,選購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其色澤,以吻仔魚來說,魚身有點接近象牙白,如果顏色特別白,就要小心有可能是泡過漂白劑的魚。

 

omega-3脂肪酸,有益心血管

魚肉含豐富omega-3脂肪酸,它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兩種被發現對人體健康有預防保健的效果,就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科學家很早就發現omega-3對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保健效果,所以,很多健康飲食指引紛紛建議應攝取omega-3

 

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表示,EPADHA經過證實的功效有下列3項:

1.降低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質,其正常值應低於150mg/dL),如果過高,將會使罹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美國心臟學會曾提出建議,三酸甘油酯的數值落在150~199mg/dL)者,每日可攝取0.5g~1gomega-3EPA+ DHA);200~499mg/dL)則每日攝取1g~2g;大於500mg/dL 者,則建議每日攝取2g
 

2.預防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預防血管粥狀動脈硬化,魚油可降低血脂,改善血管的通透性,使得血管細胞膜變得比較健康,血管的彈性就會改善。如果患有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容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疾病。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週食用2次含魚油較多的深海魚類,可預防粥狀動脈硬化,例如鮭魚、鮪魚、比目魚、鯷魚、鯡魚等深海魚,以及秋刀魚、鯖魚等易買又經濟的魚種。
 

3.抗發炎反應:人體許多病變和疾病都與發炎反應有關,例如血管發生動脈硬化後,血管產生發炎反應,使血管的彈性愈來愈差,衍生出中風和心肌梗塞的危險。此外,末期癌症病人的「惡病質」,是指病人炎性反應過高,導致消耗掉太多熱量,使得病人的體力耗損,是癌症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發現許多提供腫瘤病人服用的營養品,都加入魚油的成分,目的在於藉omega-3降低發炎反應,讓病患不致過瘦,降低死亡的威脅。
 

陳珮蓉認為,直接吃魚肉可多攝取到優質蛋白質、鈣、硒等營養成分,也可以減少在餐中攝食紅肉的份量,所以,目前較多研究傾向每週吃2次深海魚肉,每次的量約在2~3份,大約是60 g~90 g,這樣的攝取量約可吃到250 mg的魚油,就可預防猝死心臟病發作。如果目的是在降血脂,因為其建議的攝取量較高,所以,服用魚油膠囊會是較有效的方式。

 

聰明選魚有一套

小型魚因屬於食物鏈的底層,累積的毒素較少,且生命週期短,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但小型魚多半屬近海魚,則有海洋污染的問題。但深海的大型魚類則相反,即較不受環境污染的影響,但因為大型魚會吃進小魚蝦,所以會累積食物鏈的毒素,在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情況下,營養師建議不要固定只吃某種魚類,各種魚交替著吃,這樣才不會在體內過度累積某種毒素或重金屬;即使不小心毒素下肚,只要是少量的話,人體還是有代謝、排毒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商家標榜無毒魚或無毒蝦,這些產品會附上公證單位的檢驗合格證明,雖然價格上相對來說貴上一些,但能吃得安心,不失為民眾的另一選擇。

 

張斯蘭提供自己選魚的標準供民眾參考:

1.摸魚身:摸摸魚身是否會黏滑,如果黏液太多,則有可能是細菌孳長所致。

2.看魚眼睛、魚鰓:魚眼明亮、沒有凹陷代表新鮮,新鮮的魚鰓顏色應呈鮮紅,若暗沈則表示不新鮮。

3.是否有用冰塊保持低溫:尤其時至夏季,低溫保存才能防止魚肉腐敗。

4.看質地:大型魚多會以切片販售,如果沒有賣完的魚經反覆解凍、結凍,可能買到一塊凍得硬梆梆的魚肉,但解凍後會發現肉質已經被破壞得呈軟爛狀,風味盡失。所以,張斯蘭盡量不選冷凍魚肉,且會找熟識、信用良好的商家購買,較有保障。

5.挑商家:挑選生意較好的魚販,可以因為其魚貨流通快,買到較新鮮的魚,另外,也可以利用衛生署發放的甲醛或防腐試劑,判別是否為黑心魚、黑心店家。
 

張斯蘭表示,她較常上傳統市場選購,因為傳統市場的魚摸得到、聞得到,再加上固定購買的魚販,較能判別魚的好壞與否。至於習慣上超市買菜的民眾,她提醒首先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和供應商,再來則是留意產品標示上的保存期限、觀察魚的外觀,藉由以上的方法來選購新鮮的魚。

 

買魚的時候,最好請魚販將魚的鰓、內臟去除並洗滌乾淨,回家之後最好再次將魚的內臟、血液清洗乾淨,以免成為微生菌的溫床,如果沒有馬上烹煮,應先置於冷凍櫃,且不要超過一個星期,盡早食用。在處理生鮮魚類時,由於其帶有很多微生物,為免病從口入,必須與其他食材分開處理,以免菜刀、砧板被污染,嚴重時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烹調原則:少油、拒高溫

魚肉中珍貴的omega-3是不飽和脂肪酸,是屬於長鏈、不穩定的脂肪酸,會因高溫烹調而破壞其結構,所以,不適合高溫炒炸,魚肉貼近鍋子那面的omega-3會被破壞掉,烹調時需特別注意。陳珮蓉建議,以鮭魚為例,可以煮鍋味噌鮭魚豆腐湯,營養又美味。
 

張斯蘭則認為,不必只挑油脂含量高的魚類,也可以選少脂肪但長期食用,就像地中海型飲食的概念,這些地區的居民是長期大量地吃魚,而且是吃低脂魚,或者是高脂魚搭配低油烹調的蔬菜,所以,研究發現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是較低的。

 

另外,則是要避免吃魚的內臟,因為這些部位較易累積有毒物質。在烹調方式上,因為魚類是極容易沾鍋的食材,為了煎出漂亮、完整的一條魚,家庭主婦常會加入較多的油以防沾鍋,所以,營養專家都不建議以煎、炸烹調魚類,即使是少脂的魚類,也會因為這樣的烹調方式攝食過多的其他油脂。所以,以少油烹調的觀點來看,張斯蘭建議多吃烤魚、蒸魚,油量最少。

 

此外,不少民眾喜愛紅燒魚的鹹香風味,但是如果沒有當餐吃完,隔餐的魚會因反覆加熱而破壞其蛋白質,容易孳生微生物,需特別注意!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2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