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旨在提醒民眾關注血糖管理、均衡飲食與健康生活。然而,除了控制血糖外,醫界也發現,糖尿病對視力的影響往往被忽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正悄悄成為成人健康的重要隱形威脅。
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國內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2.8%,也就是說,約每8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其中約三成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意味著許多患者可能已處於失明的風險中而不自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多無症狀
眼科醫師陳怡豪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常在視力開始模糊或察覺視野有異常時才前往就醫,往往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糖尿病會影響全身血管,尤其是眼底微血管受損最為明顯。
因為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視網膜微血管壁受損,血液供應不足,進而刺激眼內生長新的不成熟血管,這些血管容易滲漏液體或破裂出血,並形成纖維組織,最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網膜病變,甚至永久性失明。如果患者又同時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或腎臟疾病等性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速度會更快。
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
陳怡豪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留意以下「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
1.視力模糊或看東西變得不清楚
2.看到的顏色較暗、較淡
3.眼前出現飛蚊、黑影或蜘蛛網狀陰影
4.夜間視力變差、怕黑,開車或走路時特別吃力
5.視野扭曲、變形或出現暗影
這些症狀往往會被患者誤以為是眼睛疲勞、度數增加或是老花眼所導致,而忽略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警訊,因此,一旦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應該要立即安排眼科檢查,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每年一次完整眼科檢查是關鍵
陳怡豪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及高風險族群要預防視網膜病變,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定期接受完整眼科檢查,完整的眼科檢查應如下:
*眼底鏡檢查或視網膜攝影:可清楚觀察視網膜血管狀況,判斷是否有滲漏、出血或新生血管形成。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可進一步觀察視網膜層厚度與結構,對早期微小病變更敏感。
*螢光血管攝影(必要時):檢查血管滲漏及微血管阻塞情況,評估病變進展速度。
陳怡豪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應該接受一次完整的眼科檢查;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等高風險因素,檢查間隔可在醫師評估下縮短至6至9個月,以確保及早發現病變,才能盡快治療。
血糖控制與生活方式管理不可忽視
陳怡豪醫師強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展與長期高血糖密切相關,因此,維持穩定血糖是預防視網膜病變的重要基礎,同時也建議患者應注意以下生活管理:
1.血糖管理:定期監測血糖,並按照醫師指示使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以便保持血糖穩定。
2.飲食控制:少攝取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多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碳水化合物,均衡蛋白質與健康脂肪的攝取。
3.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車,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與心血管健康。
4.控制血壓與血脂:血壓和血脂過高會加速微血管損傷,患者應定期測量,並遵從醫師建議用藥。
5.戒菸限酒:吸菸與過量飲酒會增加血管損傷與併發症風險,糖尿病患者應避免。
眼科與內科聯合管理更有效
陳怡豪醫師指出,患者在治療眼疾的同時,內科醫師會協助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降低併發症與手術風險,並確保術後恢復順利。陳怡豪醫師表示:「我們關心的不只是眼睛,更希望陪伴患者長期管理糖尿病,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此外,定期追蹤不僅有助於早期發現視網膜病變,也可及早發現其他糖尿病併發症,如腎臟病、神經病變與心血管疾病,降低整體健康風險。
守護視力,從定期檢查與生活管理開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個潛伏性高、初期無症狀的健康威脅。即便血糖控制良好,長期糖化壓力仍可能對眼睛造成慢性傷害。透過每年一次完整眼科檢查、規律血糖管理、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控制血壓血脂,患者能大幅降低視力惡化風險。
陳怡豪醫師呼籲,糖尿病患者與高風險族群切勿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定期追蹤、早期治療」才是守護清晰視界、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守護視力,從日常健康管理開始,才能在糖尿病挑戰下依然看見美好世界。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近視超過500度的人注意囉!這幾種不可逆併發症恐上身,來聽眼科醫師怎麼說
.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小心誘發眼中風! 醫揭「2大跡象」:耽誤黃金期恐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