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薑黃養生近幾年超夯!不少研究發現,薑黃具抗發炎、抗氧化、保護心血管、抗癌、預防老人失智症等功效,但專家建議,薑黃作為保健食品較適宜,對醫療療效仍持保留態度。
薑黃(Curcuma longa L.)是薑科薑黃屬的植物,俗稱鬱金(Turmeric),產地從印度、東南亞、中國四川、廣東、雲南、台灣等地方皆可見。全世界薑黃約有50多個品種,依照不同開花季節,可分為春薑黃、夏薑黃、秋薑黃,品種不同,花色深淺亦不同,但不是所有的薑黃都是藥用品種,有的品種的花朵可做裝飾用,部分品種則用來染布,而真正用來當藥材的薑黃,薑黃素含量較高,主要採用其根莖部分。
薑黃素含量高 保健效果強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目前台灣栽種的薑黃品種大多是從日本沖繩引進,屬於秋薑黃,民眾可以買新鮮薑黃切塊入菜,清香可口,像是日本料理中常見的黃色醃蘿蔔,就是採用薑黃作為天然色素醃漬而成。但因新鮮薑黃含有水分,薑黃素含量較少,若想經由薑黃料理而達到養生保健之效有限,因此,市面上便可見將薑黃根莖曬乾磨成薑黃粉,甚或提煉薑黃素製成膠囊,透過高濃度薑黃素增強效用。
其實吃薑黃養生不只近代流行,早在中國古籍中記載,薑黃又稱鬱金,可做中藥藥材,具活血之效,女人經期不順可使用;此外,印度人也把薑黃當作藥品,用來醫治傷口、關節炎、消炎或筋骨酸痛等疾病。
薑黃宜養生 疾病療效較保守
在科學認知方面,1842年便有科學家將薑黃分離出薑黃素,1910年確定薑黃的主要成分為薑黃素(Curcumin)、去甲氧基薑黃素(Demethoxy curcumin)、去二甲氧基薑黃素(Bidemethoxy curcumin)三個成分,合稱為類薑黃素(Curcuminoids)。
自此之後,有超過1,700篇相關的科學論文發表,屬於多酚類化合物的薑黃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及心血管保護等作用,進而研發出可抑制癌症、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關節炎、皮膚病、阿茲海默症,甚至愛滋病及多種慢性發炎疾病的治療藥物。由於這些病症是國人常見、好發之症,又因薑黃相關產品在市場上易於取得,進而掀起薑黃養生潮流。
雖然研究顯示薑黃素對抗發炎、止痛等大部分疾病具有正面效果,且對人體無任何毒性、副作用小,但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及愛滋病等,適當劑量的使用,科學界仍持遲疑態度。因此,黃淑惠建議,薑黃入菜或當保健品食用較為適宜,若是要真正達到治病療效,則薑黃素需有一定劑量,目前醫學界正在試驗中。
每日適量攝取 好處多多
來自薑「黃」與鬱「金」的薑黃素雖已成為醫界新藥研發的「黃金」,但日常生活中薑黃素一天的攝取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以每公斤體重使用不超過3毫克計,也就是在安全考量下,每人每日攝取量最好控制在200毫克以內,避免攝取過多產生反效果。尤其薑黃素屬脂溶性,不易排出,食用過多者,皮膚、手掌心或眼白部分會呈現黃色色澤。
多年來,醫學界競相發現,薑黃具有以下保健效用:
〈抗氧化〉
許多研究顯示,薑黃素不只能清除及中和對身體有害的自由基,亦能減少DNA的氧化損傷。
〈抗發炎〉
慢性病的成因來自於長期且過度的發炎,而薑黃素可以有效控制及減少系統性發炎反應。許多細胞或動物研究結果顯示,薑黃素可對抗許多發炎性病症,包括胰臟炎、關節炎、腸道炎、胃炎及過敏。而鬱金在很早以前就是腸胃用藥,對治療慢性胃潰瘍相當有效。
〈保護心血管〉
由於薑黃素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減少脂質過氧化,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氧化作用,因而減少動脈粥狀硬化的形成。在台大醫院所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動脈硬化過程中不正常發炎細胞聚集,但薑黃素可避免血管壁上粥斑塊沉積。
〈抗癌作用〉
近來薑黃素被研究最詳細的是抗癌作用,主要為抑制癌細胞移轉及增生等方面,目前應用在口腔癌、大腸癌、肺癌、皮膚癌、腸癌、胃癌、十二指腸癌等治療上。
美國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指出,在體外試驗時,把薑黃素加入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會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而在動物實驗中,高劑量的薑黃素會造成癌細胞的細胞凋亡。2008年台大口腔醫學院實驗時也發現,薑黃素可抑制口腔癌細胞移轉及增生。此外,台大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也作了許多細胞培養實驗,證明薑黃素抑制癌細胞分裂或轉移是有效的,也會對癌細胞中的DNA產生破壞。
但有研究發現,早期癌症患者治療效果較顯著,等進入第三、四期癌細胞轉移,有效濃度就需提高,但薑黃素濃度太高似會產生癌細胞增生副作用。因此,在美國有些癌症治療中心,會建議病人把薑黃當作日常保健食品,但不會當作醫療用藥。
〈預防老人失智症〉
對β類澱粉蛋白引發的神經毒性,薑黃素對腦部具有保護能力,而且會抑制β類澱粉蛋白聚合形成類澱粉斑塊,因此,推論薑黃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此外,薑黃還具有活血功能,對腦血液循環有幫助,也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和抑制發炎的作用。
薑黃對於預防老人失智症,因口服效果有限,若要達到具相當療效,薑黃素濃度也需提高,因此,也會產生不確定性副作用。
黃淑惠建議,患者將薑黃當食品即可,若是當成藥品,就需更嚴謹的研究實驗與確切安全劑量制訂。
〈保肝功能〉
薑黃可促進膽汁分泌,促進腸胃蠕動,減緩食用油膩、過多的消化不良症狀;另外,薑黃素還可促進穀胱甘肽硫轉化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的活性,GST是肝臟內活性最高的解毒酵素之一,因此具有保肝效果。
〈抗病毒作用〉
2008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薑黃素可抑制病毒DNA複製,干擾一型單純皰疹病毒的複製,對醫治愛滋病症具功效,但因愛滋病病症過於複雜,目前仍在詳盡研究中。
〈降低血糖〉
2001年台大醫院所進行的實驗證明,薑黃素可降低血糖、血中膽固醇,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有明顯功效。
〈其他〉
薑黃也可用於治療關節炎、風濕病、先天性鼻炎,消炎殺菌、紓解過敏症狀,以及解宿醉等。
選購薑黃 產品認證最重要
薑黃已成為時下最熱門的保健食品之一,市面上常見的薑黃製品大都為薑黃塊、薑黃茶、薑黃粉或膠囊,民眾在選購這些商品時,務必注意看清耕種環境、經過產品認證、擁有產品履歷。黃淑惠最為推薦的是台灣小農自行有機栽種,或來自農會產銷班的薑黃製品,食用較安全、安心。
根據黃淑惠觀察,一般國人比較不習慣食用薑黃塊,但從營養學角度來看,並不建議薑黃素入菜,因用量拿捏不易,若要具保健養生之效,加入薑黃粉即可,最好同時加入黑胡椒粉,可促使腸道吸收力較高。她舉例國人最喜愛的咖哩料理,因市售咖哩粉或咖哩塊通常是由十幾種香料組成,其中薑黃粉含量比例少,烹調時可再加入薑黃粉或薑黃塊,讓薑黃含量更高,效果更佳。
薑黃料理上菜
◆薑黃雞湯
食材:香菇、薑黃塊、米酒、鹽、水、整隻雞或雞塊。
作法:一起放入電鍋燉煮即可。
◆簡易薑黃料理
1.什錦湯麵+新鮮薑黃,快速又營養。
2.打蔬果精力湯+薑黃粉。
3.薑黃飯:煮飯同時將新鮮薑黃或薑黃粉加入米中。
4.地中海式料理:鷹嘴豆煮成豆泥+肉桂葉+薑黃。
5.印度料理:咖哩+薑黃粉。
6.泰式料理:椰汁海鮮或雞+薑黃粉。
哪些人不宜食用薑黃?
- 懷孕、哺乳者:薑黃中的天然薑黃油成分具有收縮子宮的作用,易造成流產的危險,因此懷孕初期的孕婦絕對不能食用;但哺乳媽媽不受限,唯獨要注意不能攝取過量,以免小孩食用乳汁後膚色偏黃。
- 肝機能障礙者:因各種薑黃都含有豐富的天然礦物質,肝機能障礙患者容易在肝臟內聚集「鐵」,若大量食用薑黃容易讓過多的鐵存在於肝臟中,使狀態惡化,應避免大量食用。
- 膽管障礙、膽結石患者:薑黃素能促進膽汁分泌,但對於膽管障礙或膽結石患者來說太過刺激。
- 使用抗凝固劑患者:薑黃有幫助清血、減少血液凝固之用,若同時使用抗凝血劑,會讓人體血液不易凝固,有傷口時較難止血。
-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伴隨高血壓,故會食用降血壓的用藥,而薑黃也具有降血壓效果,二者加乘效果會造成血壓過低易有危險,因此病患在食用薑黃之前需諮詢醫師,確認薑黃素對口服藥物的影響性。
- 體質燥熱者:薑黃屬性辛辣,吃後口乾舌燥。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