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惠敏
疲累、身體不適、手腳冰冷時,一般認為是「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其實,造成血循不良的原因很多,除了老化之外,還包括體內發炎、血液含氧量不足等,甚至可能引發疾病。所以,如果血液淨化了,血液循環就會順暢,能預防疾病;當身體健康了,就能常保年輕,延年益壽。
血循不良,百病叢生
將血管比喻為「河流」非常貼切,當河道暢行無阻、清澈乾淨時,才不致於淤積發臭、引致災禍。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說:「輸送養分、又代謝排毒,血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血管是重要的輸送管道,血液則擔負起氧氣、營養及荷爾蒙的運送,又負責回收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棄物。血液中的抗體、白血球可以消滅入侵的細菌、病毒,血小板的凝固作用可治癒外傷,具有調節平衡的功能。
血液淨化是比較通俗的說法,民俗療法中的刮痧、放血,往往也是針對、改善所謂的血濁、氣血循環。康宏銘表示,在醫學上的定義,有人認為「血濁」較接近膽固醇、血脂肪過高,如果抽血或是捐血離心處理後,甚至可見一層油、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就是所謂的「乳糜血」,有可能是捐血前飲食油脂含量較高,但也有可能是長期油脂分解功能不足,加上攝取過多油脂、飲酒,都會使得乳糜微粒堆積在血液中的時間較長。
不過,康宏銘認為,「血濁」的概念比較像是血液黏滯性的增加。當血液黏度增加時,可見紅血球凝聚在一起,而不是一顆顆分明,也就是血液濃度高、血流較緩慢。通常血液黏度增加,多是反映身體中的發炎介質,讓血球彼此吸附。相關檢驗如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等,都可以得知血球因發炎物質廣泛存在、變多而黏稠,也就是所謂的血比較濁。
「發炎,幾乎是所有疾病的根源。」發炎本來是身體對抗疾病的免疫防禦機制,但因人體內免疫機制失控,打擊正常細胞,因此體內「遍地戰火」,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長期慢性發炎和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老年失智症、肥胖等重要的疾病密切相關。血管硬化就是最常見的發炎反應之一,其他還有血液中膽固醇、血脂肪過高,也都容易引發心臟病、中風等。
研究就發現,血液中發炎指數過高,心臟病發生機率會大幅提升,因為慢性發炎會破壞健康血管的內皮組織,損害心血管會造成冠狀動脈阻塞,損害大腦血管及神經細胞,則可能造成阿茲海默症。近年還有研究發現,糖尿病人不僅是胰島素失調、血糖高,也同樣有慢性發炎反應。另外,慢性發炎產生的自由基,會引發細胞突變,則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例如肝癌、子宮頸癌等。
發炎介質存在各處,還可能引發骨關節炎、脂肪肝、阿茲海默症,也可能影響腸胃道健康。人體中50%的免疫細胞、自律神經都在腸胃道,當發炎介質影響造成「腸漏症」,也就是小腸健康黏膜被破壞,會出現「漏洞、縫隙」,該排除的廢物、毒素吸收到血液中,會造成免疫問題、功能障礙或疾病,也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包括全身不舒服、疲累、情緒不穩定、失眠、頭痛、眩暈及皮膚過敏等症狀。
身體發炎現象,也會讓血液黏滯,導致「污濁不乾淨」,易引發疾病。另一種血液淤積不流動的狀態,則可能是因為靜脈含氧血濃度越來越高,會造成血液較黑,也因為血液不流通,乳酸會堆積,因此,身體容易出現酸痛、不舒服或種種亞健康問題,也就是還未產生疾病但非完全健康的狀態。
減少發炎,血清澈、不生病、保年輕!
無論從發炎反應或是靜脈血氧濃度的角度來看,所謂的「血液淨化」,就是要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或維持靜脈血氧濃度正常,都是預防疾病、改善身體不適的重要關鍵。因為人健康、氣色佳,相對而言,由內而外都會感到比較年輕。
要減少發炎現象或改善局部循環,需要從健康飲食、正常作息及定期運動著手。康宏銘強調,力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不生病,減緩僵硬、緊繃肌肉,改善週邊血液循環,都是讓人永保年輕的重要手段。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