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看懂營養標示  就不會吃錯
字體
瀏覽人次:27495 返回列表

文/陳佳佳   攝影/何國輝

 

剛升上國中的小芳,愈來愈愛漂亮,每天站上體重計,只要體重多了0.1公斤就唉唉叫,怕胖的她,每餐飯只吃兩三口就停下筷子,媽媽準備的正餐菜色這不吃那不吃,但每天早餐或放學後總是愛喝一瓶冰奶茶,直到姊姊看不下去,指著奶茶瓶身上小小一塊方格的營養標示告訴她,她才知道自己愛喝的奶茶,100毫升有50多卡熱量,一瓶400毫升幾乎就等於2/3碗飯的熱量!
 

近年來,國人的健康意識提升,開始關心自己是否攝取過高熱量以及營養素是否均衡,因此,衛生署規定,包裝食品需於包裝容器上有明顯的營養標示,也可作為消費者選購的參考依據。
 

近年來透過分階段,要求各類包裝食品陸續完成標示,目前包括乳品、飲料、米麵等穀類食品、麵包蛋糕等包裝烘焙食品、罐頭、脫水及醃漬食品、冷凍食品、調味料等,都已經逐步納入營養標示的範圍。

 

營養標示的5大項目

雖然僅有一小格,但營養標示背後隱含許多訊息。現階段營養標示,要求業者需標示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等5大項目的含量,董氏基金會營養組副主任陳醒荷分析如下:

1、熱量:以「大卡」標示。熱量是四肢能動、心臟會跳、人體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來源,熱量主要來自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三者各自扮演角色。

 

2、脂肪:以「公克」標示。脂肪又分為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不少人怕胖,恨不得身上的脂肪愈少愈好,但脂肪在人體中也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提供生長及維持皮膚健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身體上的脂質也可以保持體溫及保護內臟器官避免受到震盪、撞擊時產生的傷害。

脂肪的來源主要來自花生油、沙拉油等植物性油脂,以及牛油、豬油等動物性油脂,最好油脂中,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油脂,要多過於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油脂,並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取。反式脂肪來自人造奶油、酥油及各類酥炸食品等,若攝取過量,會影響人體必需脂肪酸的代謝,並提高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含量,可能造成血管硬化等問題。

3、蛋白質:以「公克」標示。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可以修補組織、維持身體酸鹼平衡、保持免疫力等功能,來源主要來自蛋豆魚肉類。
 

4、碳水化合物:以「公克」標示。又可分為澱粉、膳食纖維、糖等細項。可以提供熱量,保護身體組織的蛋白質免於分解消耗。但糖是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營養成分流失,只剩下高熱量,因此要注意食物中的糖分勿過高,否則易引發蛀牙、也容易發胖。另外,膳食纖維雖可促進腸胃蠕動,但也不是愈多愈好,如果沒有適量補充水分,反而可能引發便祕
 

5、鈉:以「克」為單位。鈉是一種電解質,可以維持神經肌肉的傳導功能、調節體內酸鹼平衡等,最主要的來源為食鹽,其他還有調味料及加工食品。但鈉的建議攝取量一天為2400毫克,攝取過多的鈉可能導致血壓,市售的餅乾、泡麵還有沖泡湯品鈉含量較高,而國人普遍重口味、吃太鹹,更因注意鈉的攝取量。
 

不應特別依賴某種營養素

陳醒荷認為,民眾懂得看營養標示,也能提醒自己飲食攝取上更多元、均衡。衛生署建議,熱量來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比例,分別應為10~14%20~30%58~68%左右,不應特別依賴某種營養素。否則蛋白質攝取太多,會增加肝臟、腎臟代謝負擔,也會增加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量,也增加了罹患心血管性疾病的機率。
 

至於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熱量跟著增加,當超過身體所需要的量之後,則會轉變成脂肪儲存在身體中,進而可能讓體重節節上升。若脂肪攝取過多,尤其是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會使得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這也是引發國人心血管疾病危機的因素之一。
 

由於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每公克可提供4大卡的熱量、脂肪每公克可提供9大卡的熱量,營養標示上的熱量就是這樣計算而來。例如一盒盒裝豆腐,每100公克含蛋白質5.1公克、脂肪2.1公克、碳水化合物2.4公克,每100公克熱量就是5.1x4+2.1x9+2.4x4=48.9大卡。又如一瓶運動飲料,每100公克含碳水化合物6.8公克,每100公克熱量就是6.8x4=27.2大卡。
 

另外,為了方便民眾更精準的計算,有些廠商的標示方式,則是以包裝食品每份量中,所提供每日營養素攝取量的百分比,此時統一是以熱量2000大卡、蛋白質60公克、脂肪55公克、飽和脂肪18公克、碳水化合物320公克、鈉2400毫克做為基準,每人實際所需熱量還是需依據個人的活動量需求估算。

 

營養標示是減重好幫手

陳醒荷也表示,除了5項營養標示項目,如果產品額外宣稱「高鈣」、「高鐵」、「高膳食纖維」、「低膽固醇」等字眼,廠商也必須提供相關營養素的標示。另外,廠商還可能自願標示產品內含的其他營養素,如大豆異黃酮、卵磷脂等。
 

由於許多文明病都跟過度放縱口慾有關,陳醒荷表示,營養標示就像是包裝食品的「身分證」,透過營養標示可以估計每天攝取的營養素,對一般民眾可以調整每天的食用量、讓自己的營養更均衡,也可以藉由比較不同食品間的營養價值孰高孰低,對於有減重需求的民眾,或是因糖尿病等疾病需要控制飲食的患者,從小小的營養標示透露的訊息,更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資訊。
 

舉例來說,高血壓患者必須從飲食中減鈉,不少研究都證實,高血壓與吃太鹹有關,建議每天食鹽不超過6公克、由於1公克的食鹽含有400毫克的鈉,也就是鈉含量不超過2400毫克,因此,若光是正餐減鹽,平時卻喜歡吃鈉含量偏高的洋芋片當點心,或是喝下過多的運動飲料等,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的鈉,不利於血壓的控制。
 

還有許多人成天嚷著要減肥,吃正餐時總是小貓般的食量,卻沒想到下午茶隨手開一包餅乾、配一罐含糖飲料的熱量驚人,雖然正餐看似吃得少,但從點心來的熱量卻會讓減重計畫破功。
 

如果看懂營養標示,想要控制體重的人,在選購牛奶時,就會發現低脂、全脂牛奶的熱量差別不小。陳醒荷也舉例,喝含糖飲料時,也可以藉由營養標示上的含糖量,選擇較為健康的產品。另外,要吃零嘴之前,先看營養標示也能「三思」,一時「嘴快」吃下的額外熱量可能得多跑步半小時才能消耗。

 

解讀標示,小心數字陷阱

雖然愈來愈多民眾重視營養標示,但解讀營養標示時也要小心「陷阱」。由於衛生署規定,營養標示時,固體可以100公克或是公克為份量、液體則以100毫升或毫升計算,此時需要看清楚食品所含的總份數,才能計算出正確的營養素含量。

陳醒荷表示,這也是民眾讀取營養標示時最常犯的錯誤,例如一瓶奶茶400毫升,營養標示「100毫升為熱量50大卡」,不少人常誤以為熱量僅有50大卡,但其實若一口氣喝光整瓶奶茶,熱量應該是200大卡。
 

陳醒荷也說,就曾聽過有民眾雖然斤斤計較攝取熱量,但喝鋁箔包時,沒看清楚容量300毫升的鋁箔包是「每100毫升30大卡」,明明是喝下90大卡,卻誤以為自己僅喝了30大卡,在體重控制計畫上出錯,甚至攝取了多1倍的熱量。
 

因此建議,要看懂營養標示,先看總容量、再對照產品計算營養素基準值、所含份數,有時需要做點「數學題」,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像是1包餅乾的營養標示,以25公克為1份,每份熱量120卡,若總重量125公克,代表吃完整包餅乾為5份,熱量應為600大卡。

 

營養素不是愈多愈好

學會看營養標示後,雖然可以作為選購產品的輔助,但民眾也要破除「營養素愈多愈好」的迷思。特別是不少人已額外食用膠囊、錠劑等營養補充品,並不見得缺乏相關營養素,因此,陳醒荷也提醒,像是過量維生素C可能產生結石、過量磷可能會造成鈣質吸收不良,過多營養素不僅不利健康,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5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