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 潘姿菁(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簡韶甫(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建議轉介心臟科進一步評估。經核子醫學檢查顯示有心肌缺血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存在嚴重阻塞。經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穩定並已順利出院。出院後建議規則服藥,並持續回門診追蹤治療。
當我們談到「心臟病」時,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男性:中年男子突發胸痛、大量冒汗、倒地不起。但事實上,心臟病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女性的心臟病表現常與男性不同,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更「隱晦」也更危險
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大家都耳熟能詳:突然的胸口壓迫感、像大石頭壓著胸口一樣、劇烈胸痛可能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然而,臨床研究發現,女性常出現所謂的「非典型症狀」,導致她們常誤以為只是小毛病。
常見的女性非典型症狀包括:
1.上腹痛或消化不良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胃痛。
2.肩頸痠痛、下頷痛:特別是左側肩膀或頸部。
3.極度疲倦、呼吸不順:常被誤認為只是太累或焦慮。
這些症狀缺乏「典型胸痛」的警示性,許多女性因此沒有立即就醫,往往拖到病情嚴重才送醫。研究顯示,女性心肌梗塞的延誤就醫比例,遠高於男性,這也是為什麼女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女性心臟病的症狀不一樣?
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幾個:
1.血管病變型態不同:男性常見的是冠狀動脈主幹的大血管阻塞;女性則更常出現「微血管功能異常」或「血管痙攣」,導致症狀表現不典型。
2.荷爾蒙的影響:雌激素(女性荷爾蒙)在年輕時具有保護血管的作用,可以維持血管彈性、促進血脂代謝。但隨著年齡增加、停經後雌激素下降,女性血 管的保護力迅速減弱,症狀表現也更複雜。
3.疼痛感受差異:女性對疼痛的感受與表達方式與男性不同,加上社會角色期待,女性常忽略身體警訊,認為「忍一忍就好」。
更年期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
許多女性在停經後,會發現血壓、血脂、血糖開始升高,體重更容易增加。這並非巧合,而是因為:
雌激素消退:少了荷爾蒙的保護,血管硬化進程加快。
脂肪重新分布:更年期後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腹型肥胖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
的重要危險因子。
代謝症候群風險升高:停經女性更容易合併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統計,停經後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停經前增加兩到三倍。因此,50 歲以後的女性,心臟病風險曲線會急速上升,甚至追趕上男性。
女性心臟病的防護之道
1.定期健康檢查:停經後的女性,建議每年檢查血壓、血糖、血脂,必要時做心臟超音波或運動心電圖。
2.注意非典型症狀:不要輕忽「奇怪的胃痛、肩膀痠痛或突然喘」這些小毛病,尤其本身有三高或家族史的女性,更要高度警覺。
3.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飲食:少油、少鹽,多蔬果,地中海飲食是良好選擇。
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游泳。
睡眠與壓力:規律睡眠,避免長期過勞與焦慮。.
4.遵循醫囑用藥:若已被診斷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切勿自行停藥。很多女性因為「怕副作用」或「覺得沒症狀」而停藥,反而增加猝死風險。
女性心臟病最大的挑戰,在於「症狀不典型」與「自我忽略」。許多女性長期扮演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容易把自己的不舒服放在最後一位,等到真正發作時,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心臟病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更年期之後的女性更需要提高警覺。當你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胃部不適或呼吸困難時,請不要輕忽,這可能是心臟在向你求救。唯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守護心臟的健康。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5個非典型症狀」更常見!肩頸痠、消化不良注意 醫示警:發作前1個月就可能出現
·心肌梗塞突發作!醫授「送醫前自救方法」 肩膀痠痛活動後又好是警訊


